傅采宁说:“还有就是当一个领导人太能干、太有远见时,身边人最首要的任务是跟上他的脚步,不要掉队,而不是开放性的学习和探索。当这种习惯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时,这家企业在跨界出击时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纠错能力,必然大打折扣。”
消化了一会儿傅采宁的话,边学道问道:“那怎么办?改道变法治?”
傅采宁说:“这个我也说不好。”
“你也说不好?”
“企业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人治,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法治,是一个很难的课题,绝非三言两语就能说透的。”
傅采宁浅浅喝了一口茶,说:“过早地法治,或过久地人治,都将对企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人治太过于松散,法治太过于严慎。人情多了失去威望,人情少了失去凝聚力。过早地法治,你会大权旁落,过久地人治,你将会成为孤家寡人。所以企业从人治到法治是一个艰难的变革过程,要掌握好时机,企业才能从人治到法治有效过度,使企业健康发展。”
边学道静静听完,开口问:“你觉得韩国的三星是人治还是法治?”
……
6月是松江一年里最宜人的季节,街边的公园和广场上全是悠闲消夏的市民,抬头看,天空中飘着各种形状的风筝。
风筝下,一些小孩子仰头指点,一些小孩子撒欢追逐,一些小孩子兴趣缺缺。
17点15分,骑士十五世行驶在市区往江北的路上,连运钞车都跟它保持几米距离。
边学道坐在车里跟即将当爸爸的李兵闲聊,说批李兵一个月带薪假期在家照顾老婆孩子,还问李兵给孩子取好名字没有?
一脸喜色的李兵答道:“不知道男女,还没取呢,生出来再说。”
正聊着,手机响了。
边学道拿起手机一看,来电显示:樊青雨。
第0911章 这座城
没在燕京待过的人,永远都无法理解这座城市有多么残酷。
有统计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07年,燕京总人口增加了418万,常住人口年均增长接近60万,相当于每年增加了一个中等县级市的人口。
随着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很多燕京本地人无数次地问:为啥都要来燕京?
有疑问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因为燕京并不是一座高生活幸福感的城市。特别是一些没有学历没有技能的年轻人,在燕京游荡,买不起房,买不起车,好不容易找到份工作,一天起码三四个小时花在路上,每天累得要死,压抑得要命,起早贪黑忙一个月,到手的工资最少拿出一半给房东,最关键的是看着蹭蹭往上涨的房价,根本看不到一点安身立命的可能,他们图什么?
是啊,图什么?
答案有很多,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有自己的因由。
人们向往这里的繁华,向往这里的机会,向往这里的“平等”,向往这里的优质资源,向往这里的大都市气息,甚至有一些人恋栈这座城市,只是因为说出去面子好看。
这儿毕竟是独一无二的首都。
这里有漂亮的楼,这里有宽阔的路,这里有最好的服务,这里有最美的女人,这里满街都是好车,这里满眼都是霓虹。
无数人揣着梦想和野望,离开家乡安逸的田园生活,争先恐后地往燕京城里涌,不甘人后地往钢筋水泥的丛林里面挤,梦想着在这里一飞冲天,梦想着在这里平步青云,梦想着在这里出人头地,梦想着在这里功成名就,住进大房子,开着豪车,怀抱美女,穷奢极侈,醉生梦死……
在这座眼花缭乱的城市里生活行走,很多人无论怎么努力辨别都找不到北,因为这座城市从里到外只有一个方向——向上向上向上!
只有向上才有出路,只有向上,才能享用这座城市的美妙、诱人和绚烂多彩。
这里好像什么都有,这里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这里包容、开放、多元,看上去一派生机勃勃,但惟独尊严和人性在这里奄奄一息。
这里,燕京!
有人在这座城市的日头下吃苦,有人在这座城市的角落里流泪。
有人在忍受中强大,有人在压抑中卑鄙。
有人越吃苦越斗志昂扬,有人越失落越不择手段。
有人在艰苦的日子里小心守护自己的尊严和爱情,有人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堕入无尽深渊。
有人在千磨万砺中闪耀而出,有人被污泥浊水吞没尸骨。
此刻……
从医院出来的樊青雨正开着车,漫无目的地在燕京城里游走。
她不知道自己想去哪,她只是在下意识地随着车流向前行驶。
在一处红灯前停下。
眼前能看到两幅巨大的房地产广告牌。
其中一幅上面大号红字写着:
——融入燕京,体验皇城;私人公馆,名门世家。
另一幅上面则用棕色大字写着:
——在燕京有个家!品质生活,至尊府邸。
这些广告牌每天都能看见,樊青雨早已习以为常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今天看着这些广告牌的时候,她竟莫名生出一种荒唐之感。
文案人员苦心孤诣地把这么多惊艳华贵的词儿凑在一起,有几人能享受“品质生活”?又有几人配称为“名门世家”?
又一个红灯。
街边一个高高瘦瘦的男人正在边弹边唱,装吉他的盒子敞开着放在他脚边,等待人奖赏或者说施舍。隔着车窗看男人的侧脸,樊青雨能看出这是一个很帅的男人,二十多岁的年纪,五官有型,脸上挂着几分成熟男人的沧桑,还有一分源自骨子里的孤芳自赏。路过男人的女人,只要不是行色太过匆匆,大多会被他的歌声吸引,停下来看两眼,往吉他盒子里放点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