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46页
    后来见集团内部有议论半公开化的趋势,丁克栋和吴天联手把风气弹压了下去。
    丁克栋是少壮,吴天是元老,两人发话,议论的声音消失了,可是私下里怎么想怎么说,那就管不了了。
    这种风气非常不好!
    它会影响一个企业灵魂人物在内部的形象,甚至会影响企业文化的成长。
    为了摸清边学道去欧洲干什么,丁克栋打电话委婉地问了边学道,可是边学道没说,只是告诉他,元旦前肯定回不去了。
    边学道之所以不说,是因为酒庄的事无论过程还是结果都不在他的掌控之中,而且酒庄属于他的私人产业,不在集团名下。
    松江的一帮人没有放弃,接着,吴天打电话问了刘毅松,王一男打电话问了温从谦,傅立行打电话问了傅采宁,可是没人知道边学道的行踪。
    傅采宁接到老爸的电话非常意外,她一个劲儿问傅立行:“边学道的事为什么跟我打听?”
    敢为和智为的人都没路子了,于是想到了李裕。
    很显然,边学道去欧洲如果不是为了公事,那就是私事。私事他们问不出来,但同学兼铁哥们的李裕很可能知道。
    受众人委托,傅立行找到李裕,可是无论他怎么问,李裕都是一问三不知,弄得傅立行一点办法都没有。在李裕这里问不出来,傅立行转换目标,问在尚秀宾馆工作的李薰,却不想,李薰跟李裕一个调调,也是一问三不知。
    这下真没招儿了。
    就在大家黔驴技穷的时候,有媒体突然爆出消息:价值10亿美元的奥比康庄再次交易,新任庄主是来自中国的年轻神秘富豪。
    这篇报道里,既有言之凿凿的部分,也有语焉不详的地方,其中关注度最高的,是报道里一张该神秘富豪的侧面照片。照片是非正常拍摄的,拍摄地点是法国,照片里的男人身穿黑色风衣,戴着墨镜,看上去确实很年轻。
    王一男上网时无意中看到这张照片,吃惊得下巴差点掉到地上。
    第0571章 突如其来的曝光
    2007年1月1日,沈馥英文单曲《Feel It All》发布,国内外一片好评!
    国外媒体好评《Feel It All》,因为从这首歌中听到了一种纯粹。简单的编曲,简单的乐器,简单的旋律,却能让人听到惊艳的音乐蜕变。
    国内媒体好评《Feel It All》,是因为国外媒体好评在先,再加上一些在“同性恋”风波中站错队的媒体想跟沈馥示好。
    跟红顶白,人之常情。
    明眼人都看的出来,沈馥的“创作才华”,已经让她成为华语歌坛一姐的有力竞争者。如果她在国际歌坛再成功一点,加冕“亚洲天后”也是实至名归。
    之所以差那么一点,一是沈馥的作品还略显不够多,她的参照物不是那些靠一首歌吃一辈子饭的人。二是她还没开演唱会,通常来说,唱片销量和演唱会现场人气是检验歌手的硬标准,一天没开演唱会,其市场价值就还没稳固。
    不过进入2007年,无论圈内还是圈外,都感受到了沈馥与以往的不同。她还是那个自己开工作室的独立歌手,还是那个得失淡然的典雅女人,可是这次回归,沈馥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厚积薄发,强势回归。
    《Feel It All》发布第二天,网上的搜索指数就达到了火热级别,相对应的,人们对《伽蓝听雨》的期待值也更高了。
    新歌发布第三天,《Feel It All》开始在欧美各大音乐排行榜上露头,多家音乐节目和音乐杂志点评了沈馥这首“风格浓郁”的新歌MV,称这是一次超乎预料的转型,纷纷肯定只有沈馥这种不拘一格、风格多变的原创型歌手才能真正给人惊喜。
    商人的嗅觉是最敏感的,新歌一出,跟沈馥经纪人联系的广告商就从8家飙涨到23家,其中不少家是知名品牌。
    沈馥本来还可以更火,可是她被人抢了风头。
    ……
    1月6日,国外媒体爆出重磅消息:八大名庄之一的奥比康庄迎来了中国新主人;波尔多地区的第一个中国内地买家,重金收购顶级酒庄。
    紧接着国内媒体报道说:奥比康庄的新主人不是之前盛传的内地传奇家族祝家,而是一个神秘的边姓年轻富豪。另据消息人士透露,此次交易双方签署了保密协议,具体交易金额没有对外公开。但据业内人士估计,最低成交价格也应该在40亿50亿人民币之间。
    报道一出,国内的互联网亢奋起来。
    这种亢奋的情绪其实一点不奇怪,它来源于自鸦片战争起开始不断积累在中国人血肉骨骼甚至基因里的民族自卑感。
    沈馥为什么火?为什么能火速晋升至天后的地位?
    歌好听是其一,进军国际歌坛并拿奖是其二。
    如果硬要给歌好听和国外拿奖这两项分配一个百分比,沈馥获得MTVEMA年度最佳单曲这一项,最少要占70%以上。换句话说,沈馥今日的功成名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在国外拿了奖,因为她代表中国人,在西方人跟前刷了存在感。
    一直以来,中国人极度渴望被接纳,渴望被尊重,渴望被西方承认,极度在乎外国人的观感,很多时候,甚至拿外国人的评价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尺。
    这种思维是广泛而普遍存在的,贯穿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每一个角落。
    不久前的2006年4月,《环球时报》主办的“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评选就是一例,作为一家“主流媒体”,搞搞噱头拉动旅游其实没什么错,可是他这个主题的角度却很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