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短短的三百二十个字,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王羲之书写字帖的时候,情绪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默读着整篇兰亭集序,秦风仿佛也被带入到了古代那文人汇集的地方,体会着王羲之的那种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的感慨,一时间思绪万千。
带着那种情绪,秦风缓缓的在桌面上摊开了轴卷。
“嗯?这……这确实是王羲之真迹无疑了!”刚刚打开卷轴不足五公分,秦风就看到了一方红印,上书“贞观”二字。
秦风看过一个文献,说是唐太宗李世民曾经亲手制作了一方“贞观”玉印,专门用来御藏书画。
诸如此类的皇帝还有唐玄宗的“开元”印,宋徽宗的“宣和”印,乾隆时的“乾隆御览之宝”,都是专门用作在字画上的。
在诸多传世字画中,唐玄宗的“开元”印出现的最少,宋徽宗的“宣和”印出现的次数次之,都算是弥足珍贵的。
至于乾隆的“乾隆御览之宝”则是烂了大街,这个印章在书画收藏界名声很臭,像个狗皮膏药一样到处乱盖,有时甚至会破坏字画的整体美感。
而唐太宗的那方“贞观”印,却是只闻其名为得其见,至今流传下来的字画中,没有一件盖有这方印章。
为此有很多收藏家和历史学家,甚至怀疑这方印章是否存在,学术界因此还发生过一番辩论,在没有实物的情况下,最后却是谁都说服不了对方。
眼下尚未得见字帖,就见到了这方钤印,秦风的心一下子就被提了起来,仅仅是这一方钤印,就能解决当年那学术界的争端了。
接着往下推开轴卷,秦风的眼睛顿时又愣住了,因为下面的一个大印,上面赫然写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
“这……这是传国玉玺啊!”秦风再一次震惊了,他没想到,唐初不知下落的传国玉玺,竟然真的落在了李世民的手上。
“这幅字一定不能拿出去!”
见到这两方印章,秦风顿时打定了主意,如果他将这幅字拿出去的话,恐怕一准就会被国家给盯上,说不定就给自己安上个盗墓的名头。
接着打开轴卷,王羲之的字体顿时跃然纸上,虽然时隔上千年之久,但那些字依然笔画清晰,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让人叹为观止。
尤其是字帖上的“破锋”、“断笔”和“贼毫”等处,和后来的摹本都有很大的不同,显得极为自然,应该是一笔写成,没有丝毫的滞碍感觉。
整幅字帖上的字迹,显示出了先后的层次,行笔踪迹、墨色浓淡十分清晰,间架结构也是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显得自然生动。
完全摊开后,秦风发现,这幅字帖纵二十四点五厘米,横六十九点九厘米,在外面还裱糊了一层该有印章的地方。
不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直都是其后人收藏,在辨才和尚之后,才被李世民骗到手中。
王羲之的后人是不会在祖上手迹中加盖印章的,所以除了李世民的两方钤印,整幅字非常的干净,并不像另外一些传世字画上密密麻麻的到处都是钤印。
秦风拜载昰为师后,临摹过百家名师的字帖,书法造诣原本就是极深的,眼下见到这传世佳作,顿时陷入其中不可自拔了。
第858章 真假难辨
接下来的几日,秦风是完全沉迷到王羲之的字帖之中了,他让皇浦荞给自己准备了纸墨笔砚,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对字帖的临摹之中。
俗话说一通百通,在秦风进入化劲之后,对于力道的掌握可谓是收发自如,这一点作用到书法上,居然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除了第一天秦风临摹的字帖和那《兰亭集序》差异比较明显之外,到了第二天的时候,这种差异不是精通书法的人,就已经分辨出来了。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唐太宗李世民看了一辈子都看不够,尤其是秦风短短几天就能揣摩出来的,这一投入进去,一个月的时间不知不觉的就过去了。
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秦风将全副心神都投入到了字帖里,将金隼和青狼獒都交给了秦山喂养,他甚至不允许有人走近自己的屋子。
除了吃饭,秦风就是在写字,原本挺清秀一人,也变得是胡子邋遢头发披肩,要不是化劲武者有罡气护体不染尘埃的话,秦风身上的泥估计都能有二两了。
※※※※
“神韵有十分相似了,这幅字要是拿出去,绝对可以以假乱真……”
写完一副《兰亭集序》的字帖后,秦风满意的打量了好半天,这一个月来不停的临摹,惟独这一张最为相似。
如果不是纸张不同,恐怕就是王羲之复生拿到这幅字,王羲之也分辨不出究竟是否出自他自己的手笔。
“那唐朝的神龙帖子,细微处多有毛病,远远不如我这一幅……”看了半天,秦风自己都没挑出和原帖的不同之处来,不由得意的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