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想去上海也只是想单纯见见方文岐这个人而已,没有什么别的心思,让他别多想。何向东这才放心下来,然后才去火车站买了两个软卧的车票。
他也趁着这几天赶紧采购一些北京特产带过去,反正兜里有好些钱,也足够花了,他是各种大包小包都往家里搬,他天天往百年老店里面跑,吃的用的都买了不少了,连布鞋都买了五六双了。
家里俩老头见着何向东这副样子都快无语了,这小子是打算把北京城搬空还是怎么着啊?这么多东西能带的走吗?
家里的陈军也让何向东打发回河北老家了,给孩子放假了,让他过完年再回来学艺。
现在孩子走了,也没人能帮衬他搬东西干嘛的,家里两个老的他可不敢使唤,所以只能是自己多受累了。
忙活了两天多,第三天他歇了,因为晚上就要到人家高俊生的剧场里面观看演出了。
何向东还是第一次去看话剧,什么规矩他也不懂,但想来应该不能像在向文社里面那么随意开心吧。
他还给自己换上了一身得体的衣服,反正他长得也一般,穿上龙袍都不像太子,换上正经衣服只是让外人挑不出理儿来罢了。
剧场在西城那边,在二环边上,是个好地方。何向东过去的时候还买了一个花篮,到了那边卖票的地方,他报了一下自己的名字,人家高俊生早就打好招呼了,立马就有工作人员带着他进去了。
进去的时候何向东还看了一眼人家的门票,后排二十,前三排都是三十一张,比自己那边贵多了啊,何向东暗自咋舌。
第0404章 有事相商
进去之后,何向东才发现这地方跟自己的园子是一样的,都是电影院改的小剧场,舞台就那么一点点大,就是以前电影院大荧幕的前台,他们这里的前台还算是比较大的了,要是换做是向文社的地儿,还不够他们这帮演话剧折腾的。
何向东粗略地看了一下,这里也没多少人,大概就一百人吧。今晚还是人家今年的最后一场呢,来的人也不算多,看来还是自己的向文社生意好。
但是人家这里票价比自己那边高多了,自己那边才10块钱一张啊,他这里起步就二十了,前排更是要三十块。
这样算起来人家的收入看来是比自己要高的多了,就是不知道他这边房租还有演员的支出怎么样?支出应该也是挺大的吧。
何向东毕竟是有产业的人,看事情的角度和眼光就不是以前那样纯粹的艺人眼光了,他还会更加关注一些经营方面的问题。
剧场的演出也很快就开始了,观众们还是比较正经的,话剧演出虽然不像什么芭蕾舞西方交响乐那么正经严肃,但是也肯定没有相声那么市井随意了。
何向东在向文社说相声的时候,好家伙,台上台下有时候聊起天来就没完了,尤其是下午的时候,下午来的观众不多,有些时候人少的时候也就几个人而已。
观众也不想听台上演员说什么成本大套的东西,他们就在台下搭茬聊天,观众有这个喜好,何向东自然是尽量满足了,反正也就几个人而已。
他有些时候就陪着这几个人胡吹海侃一整个下午,反正他也能聊,台上台下很随意,北京人反正都是侃爷,但何向东是干嘛的,他就是靠着嘴皮子吃饭的,这些人怎么都侃不过何向东。
这几人都是退了休的老头儿,别的要上班的人可没时间天天下午往剧场里面跑。这几个老头儿后来脾气也上来了,他们后来都直接带着吃的喝的东西过来了,各种干粮背在身上,准备充足了才跟何向东来神侃。
后来何向东一打听知道这里面一老头以前参过军,打过仗,敢情这老头是把跟自己侃大山当成打仗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何向东是苦笑不得,不过有这帮老头儿来捧场也是挺好玩的,向文社的气氛一向很随意,想干嘛都成,相声本来就是民间市井艺术,太严肃太正经了就不是相声了。
话剧这边的气氛也还算好,就跟看电影差不多,观众们也是把话剧当成是现场电影了。
今儿晚上演的这一出是他们剧场自己编的节目,一个叫《想吃油条现给你炸》,还有一部是它的姊妹篇叫《想吃豆浆现给你磨》。
看到节目单的时候何向东差点没笑出来,先不说这节目的质量怎么样,就单这两个名字就太逗了。
什么狗屁名字啊?
一看就知道不是什么正经话剧。
节目正式开始了,果然不出何向东所料,这里演的节目真的不正经,全都是各种段子笑料,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小品呢。
但是他们很明显是用话剧的形式来演段子,这样看起来就很有意思了。小品顾名思义就是用小短剧的形式来品味人生,它比较中性,有道具有台词也有台上台下的互动。
但是话剧就比较正经了,也是一门非常成熟的艺术,台上演员都很正经,有模有范儿,但是这个剧场不正经,演员们都在很正经地演着不正经的事儿。
而且台上布置得很好,要是给现场环境配上字幕的话,那这就是妥妥的一场电影了。而且人家是面对面演出的,比电影更加真实,也更有观赏价值。
何向东一直在看,也一直在笑,他很喜欢这种形式,也很喜欢这种一本正经搞笑的。何向东是什么人物,他可是从九岁就开始登台卖艺的主儿啊,这么多年见过的艺术形式多了去了,笑话段子更是不知几何,他现在已经很难被正经的段子逗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