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四十、班优于马(二)
    江水源干净利落地结束了自己的立论,山阳高中队下意识看向计时器上的时间4分55秒!
    一看就知道是老江湖了。
    等江水源坐下来,台下观众不管听没听懂,都把巴掌拍得震天响,其中不少还是山阳高中队请来的亲友团,让组织后援的兰芳心里塞塞的。
    掌声稍歇,山阳高中队的主将黄东培站起身,同样鞠躬致敬问好,不同的是他手里捏着好几张纸条“今天我方的观点是马优于班。马优于班,或者说是司马迁撰述的优于班固撰述的,这应该是绝大多数读过这两本书的人共识,也是两汉以来学界的主流观点,比如著名史学家郑樵在的中就说‘迁之于固,如龙之于猪’;南宋黄履翁也认为司马迁之文‘措辞深,寄兴远,抑扬去取,自成一家,如夭马骏足,步骤不凡,不肯少就于笼络。彼孟坚摹规效矩,其寄篱下,安敢望子长之风?’为何古往今来大家不约而同都这么认为呢?原因不胜枚举,但孰优孰劣应该不言自明。我等才疏学浅,姑且从以下数点论证马优于班。
    “首先,难易不同。以帝王本纪为纲、列传表志为纬的正史纪传体体例是由司马迁首先开创的,班固不过因循守旧、萧规曹随而已,两者高下立判。众所周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从无到有、匠心独运最考验学者才能与魄力。由此可见,司马迁才能与魄力胜于班固。
    “其次,繁简不同。司马迁撰述自夏商以来直至汉武两千多年间的史事,只用了五十万字,要言不烦,纲举目张,其中善足以奖劝,恶足以鉴戒,而且传世名篇名句极多,可谓辞约而事举、言简而义丰。相比之下,班固叙述西汉两百多年间的史事却用了八十万字。烦省不同,疏密相异。由此可见,司马迁笔力与见识胜于班固。
    “第三,文质不同。司马迁富于变化,不拘一格,信笔写来,绘形绘色,其述辩士则辞藻华靡,叙实录则隐核名检,为苏秦、张仪、范雎、蔡泽作传,则逞辞流离,亦足以明其大才,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班固板滞木讷,千人一面,又毁贬晁错,以伤忠臣之道。由此可见,司马迁文采与史才胜于班固。
    “综合以上三点,我方认为马优于班。”
    黄东培说完再次微微鞠躬,同时暗自瞥了一眼计时器3分20秒。尽管在把握时间上还略逊对方一筹,但他对自己的表现非常满意,毕竟第一次参加正式比赛,没有超时扣分,没有磕磕绊绊,更没有用词犯规,还能要求更多么?至于用时短点怕什么?短才更能显示“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的利落劲儿!
    江水源听完对方的立论也是暗暗点头,对方主将表现很是惊艳,放在去年至少全府前三的水准。可见对方敢到淮安府中踢馆,除了有大杀器外,辩手出众也是底气之一!
    高鹤、储泰松、钱忠明等三人的感触又和江水源不同。他们相互对视一眼,眼里满满都是惊讶与崇拜之色。估摸着要不是碍着还在比赛,恨不得现在就推金山、倒玉柱,冲着江水源纳头便拜公明哥哥,收了小弟吧!
    紧接着进入相互攻辩环节,首先由反方二辩驳正方立论,时间为3分钟。要说之前的立论还能提前准备,那从现在开始,基本上就只能靠辩手临场发挥了,比赛也进入最精彩阶段,每个人都打起十二分精神。
    对方二辩和储泰松一样,是个女孩。
    她拿着刚刚草草写就的纸条一字一顿地念道“刚才对方辩友认为班优于马,主要原因在于司马迁好奇而班固雅平,芜杂而纯正,并提出了三个论点,分别是尚有战国纵横家习气,则纯然史家笔法;体例不纯,则全书统一;有违怨而不怒的圣人之教、中庸平和的尊经之旨,则旁贯五经,深合教化之意。
    “我方觉得对方辩友有失偏颇,首先杂糅先秦诸子与笔法,富于变化,不拘一格,绘形绘色,文采斐然,正是胜出之处,而非其短。其次,属于正史纪传体的草撰阶段,则属于后面的大成阶段,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理所当然。何况这些都是鸡毛蒜皮、边边角角,我们不能以一眚而掩大德。第三、第三——嗯,就是以上两点!”
    台下顿时一片哄笑。
    她满脸通红地坐了下去。看看时间,3分钟才用了一半不到。但江水源还是很欣赏她,虽然囿于知识或经历所限,她没能充分展开论述,可她说的那两点却实实在在戳到了淮安府中队的痛处。下面就要看己方二辩高鹤是如何发挥了!
    高鹤很冷静。
    他站起身,双手撑在桌子上,身体微微前倾,表现出很强的压迫性“大家好!刚才听了对方一辩的立论,我感觉非常惊诧,甚至有些匪夷所思。比如对方一辩说马优于班‘是绝大多数读过这两本书的人共识,也是两汉以来学界的主流观点’,不知对方辩友究竟有何依据?事实上自成书以来,直至唐朝,主流观点都是尊班屈马、重轻,而非相反。如之前我方所引王充中所言‘班叔皮续,观读之者以为甲,而太史公乙’,东晋高僧释道安在中也说‘孟坚之撰,今古褒其是;子长之论,曩见贬其非’。直至唐代安史之乱以后,‘复古’成为长盛不衰的旗号,司马迁的地位才逐渐提升,至宋明之后才出现这类的书。不知对方辩友何以说出马优于班‘是两汉以来学界的主流观点’的话来?”
    周执笏微微点头这小伙子不错!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而且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不管他的结论正确与否,至少眼光就很难得。而且他敏锐发现对方立论的两个证据都是宋人的,用安史之乱以后地位才提升来反驳,可谓一招制敌!
    高鹤接着说道“对方为了论证马优于班,先后提出难易不同、繁简不同、文质不同三个观点,但我首先要说的是,正史纪传体体例虽然是由司马迁开创,但它并非凿空而来,而是借鉴了此前的。有十二、八、六,则有十二、十、八、三十、七十,在纲目之首尾贯通的方法上两者也很雷同。这一点很早以前就有人指出,但我们并不因此就觉得比高明或优异。
    “其次,如果对方辩友觉得推陈出新更高明的话,那么应该更符合标准。因为班固顺应当时形势,把的纪传体通史改为的纪传体断代史;虽然大体上沿袭的体例,却也在很大程度做了扬弃,比如把‘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取消‘世家’,‘书’改为‘志’,这些都被后来的正史沿袭下来。
    “第三,作为一部优秀的史书,文采斐然、辞藻华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史料丰富、描述准确、剪裁有度,‘逸马杀犬于道’精则精矣、简亦简矣,但对于后世来说,终不如‘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来得更有价值。不知对方辩友以为如何?”
    江水源听罢不禁以手扶额虎头蛇尾啊!不对,应该是画蛇添足!
    “逸马杀犬于道”说的是欧阳修在翰林院工作的时候,和同事一起出门旅游,途中发生交通事故,一匹宝马超速,撞死了躺在路中间的哈士奇。欧阳修就说“你们回去写日记会怎么写?”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有人说“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很含蓄地说道“你们是水网文的吧?废话那么多。要让你们写历史书,恐怕全国的纸都不够用!”两人反问道“要是你,你会怎么写?”欧阳修很有逼格地笑了笑“要我写,六个字就够了逸马杀犬于道!”
    这个典故从表面上看,是说写文章要文字精炼,尽量去除冗余。但同样也可以作为史书修撰原则,即史料要精粹扼要、删繁就简,否则几百年的朝代史真能写出几万卷书来。高鹤的观点并没有多大问题,以现在史学研究的观点来看,确实史料应该越详尽、越准确越好,但他不该举“逸马杀犬于道”这个例子,很容易被对方抓住把柄!
    对方主将黄东培看到江水源满脸懊糟的神情,心里却若有所悟,忽然高高举起右手“裁判,我举报,对方辩友用词违规,应予惩处!”
    江水源顿时一愣神嗯?咋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