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35章开学
    她现在反而担心,已经开始学《千字文》的他们,去了塾学里,该怎么从头开始。
    说不得,又是一翻叮嘱,让他们就算从头听先生教《三字经》、《百家姓》,也要认真听,记住温故而知新。
    小兄弟连连答应着,就去洗漱,准备吃早饭。
    柳青青又看着站在小叔们身后的孩子,抬手摸摸他的头,又张臂抱了抱他。
    “晔儿你不用担心村塾里的学习,每天认真听先生讲课,让你读就读、让你背就背。”
    “回来还有姑姑、姑父检查你的课业,有不懂的、想不明白的,就问出来,知道吗?”
    “知道!”晔儿大声答应着,小脸上也露出欢喜的表情。
    姑姑抱他了,他自己是有些不好意思像妹妹那样求抱的,所以,姑姑抱了他,他很高兴。
    晔儿还有一个多月就满五岁,这时候启蒙正是时候。
    早上吃饭,柳青青准备了拉面,一人一根装一碗,就算是晔儿,也是一碗不打折扣。
    用木耳炒肉和拍黄瓜做面码,煮鸡蛋每人吃了一个,另外又每人准备了两块红豆糕做上午点心。
    之后,就由刘友良送他们去村塾里。
    村塾束修一年两交,今天要交上半年的束修,立秋时再交下半年的束修。
    启蒙生是两吊,第二年开始的才是普通生,为一吊。
    文课班的先生,除了这些束修收入,还有村里支付的月俸二两银子,还划了一块地建了一座小院子给他居住。
    因而,来这里当先生,还是很不错的,那位童生当初是边教书边应考。
    不过随着年纪增大,也多少有些前程无望、碌碌营生的感觉。
    柳青青没有见过那位先生,不知其学问到底如何。
    但吴帐房却是见过的,知道是个有实力的帐房先生。
    但她家的三个启蒙生,却是要读文科走科举的,不会去读术学班。
    柳青青拿了六吊钱的束修交给外公,又准备了一盒十二个红豆糕,让外公带去给先生做入学见面礼。
    毕竟是刚过完年,别人家也就算了,她若不拿,只怕先生背后会反感她的小气,这点世故还是要懂。
    但其他的,她也没什么好叮嘱的。
    不过是去上小学一年级罢了,交报缴学费、领书本、打扫教室、安排课程、班会……
    事后她才知道自己有点想多了,村塾里根本没有书发给学童,想要得自己花钱买。
    所以,今年的启蒙生开学,只有柳诚一本《三字经》、刘长喜一本《百家姓》,晔儿什么书都没有。
    但他们每人有一套启蒙生用的笔墨纸砚,其他启蒙生,连书箱都没有。
    柳青青当时没去,不然看到这场景,都要忍不住摇头。
    外村也就算了,本村去年在她这边也赚了不少工钱了,既然来上学,怎么什么也没准备呢?
    其实大家虽说有积极性,但觉悟上,自然是比不得柳青青的。
    今天来,也就是交束修,让孩子熟悉一下村塾罢了,之后,大人自然是要去镇上买读书用具的。
    书箱,则是请村里会这手艺的人来做,之后再花钱买。
    这是文课班的情况,相比之下,术学班就更积极一些。
    首先是来报名的学童多,全是半大小子,已经过了读书年纪。
    也有像柳诚和刘长喜这般的,多是启蒙过的,也有没启蒙的也混在其中。
    好在开这术学班,依照柳青青和村长当初商量的,也是要有一年文课启蒙的。
    之后还要有两年术学计算的基础,再之后,才开始教算帐呢。
    而第二年,就可以学打算盘了。
    但要当个合格的帐房先生,光会打算盘可不行。
    同样的,术学班也是要学很多东西的,能在这里学上五年,才能去给帐房当学徒呢。
    像刘长福这么年轻的帐房先生,别说村子里,就是镇上也是罕见的。
    当然,刘长福背后可是柳青青,情况是不一样的。
    大家都认为是亲戚关系的原因,反而忽略了柳青青在算帐手法上的新、快、准。
    这种事,自然只有他们自家人知道,还有吉祥的少数几个人知道。
    而胡先生回去后,竟然将这种记帐法也带了回去,让手底下的小帐房都学了起来。
    因而,吴帐房来接岗,很快就上手了,并没有要柳青青从头说起,与刘长福的工作对接也没出过错。
    吴帐房也是个有几年工作经验的老手,同样能带着刘长福,让本就认真勤学的后生,至今还没有出过错。
    柳青青有时得空才会看一下帐册,累了就不想看了,让乔喻凌去看。
    再加上胡先生,双方查帐,并不怕发生错误而未及时发觉。
    吴帐房受命来当这个村塾的先生,也是做了许多准备的。
    他从镇上带来了能放算盘的书箱,包括算盘一起,准备了一百套。
    因为根据事先记录的名册,一百套还算少的,但也不确定最后谁会来,没敢多准备。
    他统一添置的,价钱自然比单买便宜。
    单买这一套,得八十五文的价,现在,只要六十文的整数,便宜了二十多文呢。
    他当着院子里站得满满的学童和家长的面,把这笔帐算了一遍,让大家知道优惠的好处。
    也算是以实例给将学术学的这些学童,上了一堂经验课。
    这道理,农家人也自是明白的,都很感激。
    虽然六十文也不少钱了,但想到这是为长远计,大家还是忍痛掏钱。
    毕竟选择来上学,这些东西肯定要的,不买怎么上学?
    自己去买,要多掏二十五文钱,谁是傻了还自己跑去镇上一趟?
    因而,虽然有些迟疑,但没人说不好,更没人说不买。
    一旦有人掏了钱,其他人也就不敢落后了。
    吴先生说明只带来了一百套,这一院子的人,若是走慢了没有了可咋办?
    最后,确实还有二十八人没有,家长顿时紧张起来。
    “不必担忧,先交钱,明天来上学就有了,我会让人去镇上买回来,如果你们怕我价钱有问题,以后可以去书局打听的。”
    “我这个价,是以我们酒楼帐房的关系,买了这么多才有,毕竟如今都在开学,书局不差生意,没点关系,是买不到的。”
    吴先生身为帐房,将各种利弊和差别,都说得清楚,大家听了哪里敢说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