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64章: 蓟辽总督
    太阳已露端倪之际,马踏青草,蹄声渐起,烟尘翻滚,远至数里,一路千余人的铁骑自西向东,正快步接近大明帝国的心脏地带。
    队伍中的一辆战车之上架着面丈余宽的竖状大纛旗,上绣偌大的一个绛红色的洪字!
    其前一车上站有一中年消瘦汉子,顿眉、大鼻、蛤蟆眼,上唇留有浓密的梳子须,头顶金凤翅盔,竖有红缨,身披鱼鳞齐腰甲,内衬通袖膝襕袍,下套两幅宽敞蟒纹战裙。
    脚踏高桶牛皮靴,左手紧握腰间宝剑,右手扶身前木制栏杆,双目炯炯有神,面色冷峻,眉头紧蹙地注视远处已然火光冲天的京城,思绪已是焦虑万分,忧心忡忡。
    “报~!勇卫营监军王之俊,前来迎接制军大人入宫面圣!”
    “……如此甚好!”
    洪承畴很快便见到这位监军,由于此前杨国柱已派亲系前来禀报京城状况,所以眼下就不疑有他。
    大军暂住东直门外五里处候命,若无帅令,妄动者定斩不饶,洪承畴命前屯卫总兵王廷臣、蓟州总兵白广恩、山茜总兵李辅明与己携数十名亲兵入宫面圣。
    杨国柱正在消化食的工夫,洪承畴便已经在宫外侯着了,幺鸡有幸见到这位boss级别的大汉奸。
    “臣洪承畴,叩见太子殿下,祝……”
    “洪爱卿无须多礼,快快请起!”
    幺鸡不能这只大蛤蟆说完就很是和约地上前搀扶,听了你的反向祝福,说不定哪天就被你给卖了,不只折寿,还要丢掉小命。
    “回来便好,回来便好!”
    你要是领旨之后在山海关按兵不动,那本宫就真特么滴危险了。
    “臣救驾来迟,羞愧难当,还望殿下降罪!”
    洪承畴也要顺势试探一番,要乘机揣摩一下圣意,防患于未然。
    “爱卿风餐露宿班师回朝已是殊为不易,本宫虽年幼,焉能不辨是非?不知爱卿将总督大权暂时交予何人之手?”
    幺鸡就关心这么一件事,其他都是小事,反正“大清王师”暂时又不会叩关,吴三桂和祖大寿也不会主动投诚过去,辽西走廊在最近一段时间里暂无忧患。
    “臣领旨之后,便将职权暂交与辽东巡抚方一藻,由其统领辽西各路兵马!”
    方一藻只是个文官,根本不懂带兵打仗,堪比当年的王化贞,可他却是除自己之外的辽东最高长官,按律可代行总督之权。
    这么办也还算妥当,幺鸡心中的疑问也得到了解答,答案还算比较满意“如此便好!几位爱卿长途班师前来勤王,劳苦功高,然当下乃特殊时期,本宫只有拉面为几位爱卿接风,莫要嫌弃!”
    杨国柱在旁边倒是不在乎,反而觉得这牛肉拉面挺好吃,是他吃过的面条里最好吃的,而且意犹未尽,吃完了还想吃。自己刚才在太子面前露了怯,还是等着看着几位同僚的笑话吧。
    三位总兵立即跪倒在地,发誓效忠“末将万死不敢!”
    当臣子的没人敢向圣上提出要求,仗都打成这样了,京城狼烟四起,太子能赏碗面吃就不错了,更何况是御膳,想来味道也差不离。
    “洪爱卿、孙爱卿及四位总兵随本宫先行前往乾清宫,觐见本宫父皇!”
    等吃完了你们再去见甩锅爹,在大殿里打几个饱嗝,那就乐子大了,传出去便是“目无君上”,说不定还会被某个挖空心思想出名升官的御史参一本。
    老洪头等边将见到甩锅爹的龙体之后也就放心了,说是皇帝驾鹤仙游,其实是暂时昏迷不醒,只要不死,外面就没法蹦达,即便真的驾崩,得以继承大统者也是太子。
    然后大家重新回到东宫这边,三个总兵真是每人都吃了三大碗,吃相比杨国柱好不到哪去,洪承畴害怕在太子面前失礼,所以只吃了两碗,还对这款拉面说了不少溢美之词。
    幺鸡让四只总兵回去休息,留下洪承畴汇报工作足够了,孙传庭可以旁听“洪爱卿为本宫说说辽西各地情况到底如何?爱卿不必回去了,本宫会有重用,蓟辽总督另有人前去赴任,遂本宫要听爱卿所说的真话、实话,不听假话、空话!”
    某太子只是从地摊合订本与网络合订本上得到了一些相关信息,能否与本时空的情况对得上还两说,所以需要老洪头这个去过实地考察的钦差的叙述作为参考依据。
    既然不用返回山海关,洪承畴便有了底,不敢怠慢,垂首拱手道“臣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殿下,臣虽涉边务不久,但依臣看来,辽西疲糜,原因有三。其一,辽西军政长官频繁更迭,导致既定战略无法持续实施。其二,本地边将自成一体,已然成为尾大不掉之势。其三,屯田之法弊端极大,土兵若屯田安家,则无心战事,抵御与来势汹汹的东虏,定然是每战必败。”
    洪承畴之前的吴阿衡、张福臻、丁魁楚都在任一年左右,只有傅宗龙干的长一些,也不到三年而已,边疆大员频繁更迭,御敌战略必会朝令夕改,搞得下面不知所从。
    辽东巡抚只是个摆设,顶多算是蓟辽总督的副手,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后者,除非朝廷将蓟、辽二地分而治之,辽东巡抚才有实权,不过那样一来,蓟辽总督一职必将不复存在。
    而且经过洪承畴的明察暗访,发现贪墨饷银情况最为严重的便是辽东地区,朝廷每年拨付超过五百两银子,实际能有二百万两落到实处便是高效,大部分都被各级官员和将领给瓜分掉了。
    不论官职高低,每位辽地将领或多或少都参与其中,用得来的银子将本部人马私有化,表面上是朝廷的军队,实际只听从其一人号令,若有战事,投机取巧,违令脱逃者已经屡见不鲜。
    本地将领将贪墨之银用来笼络嫡系亲兵,对于大部分普通士卒则备受冷落,每月俸银领到一半便会暗自庆幸,底层兵丁都在混吃等死,如此部曲面对东虏铁骑,焉能打胜仗?
    受孙承宗“辽兵守辽土养辽人”战略思想影响,本地的土兵一边要屯田,一边要御敌,虽然以星罗棋布的堡垒为据点,虽固守或许有余,但进取之心却丝毫未见。
    由于辽东明军缺乏野战能力,老孙头的“两卫三所二十七堡”,最后全部变成了战术孤岛,清军可以逐一击破,要不是皇太鸡不想让己方伤亡太大,早就拔掉宁远和锦州这两颗钉子了。
    说是就地屯田,以战养战,然而军费却连年居高不下,堡垒在辽西走廊修得是遍地都是,然而牵制清军的作用却一点都没起到,人家一绕路入关,这就完全成了马奇诺防线一样的摆设。
    当士卒有了老婆孩子之后,就没心思打仗了,都喜欢过舒坦日子,不想再与清军玩命了,就是这种错误想法,使得不但庄稼收成被人家劫掠而去,最后连老婆孩子也没保住。
    “依爱卿之见,当须如何处理?”
    老洪头找问题还是很准的,寻求解决之道还需要集思广益,可以先听听他的建议。
    “殿下,依臣愚见,首先须派一名了解边务辽事,最好曾在辽东任职之人前去担任总督一职,若无大事,则无须更替。其次,抽调关内各地的客兵前去辽西固防,增强辽西防线之战力。再者,将若干辽将及部曲调入关内,防止其变节投敌。”
    傅宗龙在蓟辽总督的位置上做过,洪承畴认为其能力不错,若是太子能加以重用,未尝不能稳固辽西防线,只是不知太子心中是否已有人选,所以没有直言推荐。
    朝廷可以抽调山茜与北直隶之兵援助辽东,发挥“客兵善战土兵能守”之特点,每年增兵两万,累积五年便是一股颇为强悍的力量。
    而辽东本地的六位总兵,至少可以将其中的两位调入关内,用以围剿各地的流寇,空缺位置再由关内总兵率部前去填补。
    这里没有外人,所以洪承畴也就可以直抒己见了,这番话就是对辽西诸将的不信任,在他看来,自私自利的本地将领早晚会葬送掉这个关外地区。
    如此推测绝非危言耸听,倘若将领怕死,则定不能克敌制胜,若士卒贪生,势必会缴械投降。
    清军若在明后年纠集大军围攻宁远与锦州,明军前去救援,援军必备全歼,若是不救,则此二城必然陷落,救与不救都是死局。
    战事骤起,各地频繁告急,自己势必将焦头烂额,朝廷有人趁机落井下石,或将被下狱乃至枭首,好在太子已将自己调回京城,总算是避开了这个祸端。
    “……嗯,洪爱卿言之有理,本宫会认真考虑应对之策,继任总督之人本宫早有安排,就是王在晋!”
    固守辽西历来有两大团伙,一个是孙系,倡导建立从锦州到山海关的纵向防御体系,以星罗棋布的堡垒来对抗清军的推进。
    另一个则是王系,以山海关为防线,搭建横向防线,集合辽西各路人马,组成重兵集团,在山海关与清军决一死战。
    两种办法各有利弊,目前幺鸡只知道老孙头的战略已经彻底失败了,因为朝廷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银子给他去码防御,念其舍生报国,也就不予追究了。
    为了筹集辽饷,逼得西北的明军都兵变了,张献忠到现在还没被击毙,已经成了大明肚子里的异形,随时都会破肚而出,捅出这么大的窟窿的始作俑者便是老孙头。
    攒不出足够的野战部队作为机动兵力,在堡垒之间进行救援,孙承宗的战略是起不到多大效果的,因为清军集中绝对的优势兵力以多打少,一个堡垒要面临十倍甚至几十倍敌人的围攻。
    在不修建棱堡要塞的情况下,只要拥有众多火炮的清军舍得伤亡,明军在关外的堡垒必然被敌人一个个的铲除。
    即便不硬打,只要围点打援,便能得偿所愿,大凌河之战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清军在围城之后便开始距城三里处挖掘环城壕沟,深与宽均为一丈,壕沟之外再砌一丈高的围墙来阻隔内外联系,这样明军骑兵无法出城与援军碰头,清军便切断了城内守军与外界的联系。
    这就意味着清军已经稳操胜券了,因为明军完全不具备在野战中战胜清军的能力,只要明军敢来支援,半路必然遭遇伏击。崇尚步、骑、炮三位一体战术的皇太鸡是役大败四万明军,援军总兵正是吴三桂他爹吴襄。
    要想让孙承宗的纵向堡垒战术得以成功,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沿海筑城。
    一来,皇太鸡再厉害也不可能让手下去海里挖壕沟,挖了也没什么用。
    二来,明朝援军无需担心半路被清军伏击,可从海上源源不断地直接入城。
    只要明军可以保证海上生命线的安全,除了冬季,清军就不可能围死任何一座沿海城池。
    城里有粮有兵,伤员能及时被运走,援兵随时都能到位,士气自然不会低落。
    即使冬季被围死,城里早就囤积了足够多的粮食,清军不怕冷,那就围着吧。
    辽西海域也就封冻三个月,开春之后,明军战舰又能在海面上驰骋自如,辫子们是瞪眼没辙。
    所以孙承宗的码防御战术只是下策,王在晋的增兵决战战术不是上策,也肯定比老孙头的强不少。
    假设每年辽饷须五百万两,用其中的一百两来招募和训练两万新兵,五年下来便可组建一支规模在十万上下的大军,如果可以节约用度的话,兵力还会更多。
    加上辽东原有的兵马,总兵力在十五万到二十万左右,“大清王师”胃口再大也不可能一口吃下这个重兵集团。
    实施如此战术的话,就完全不用担心在锦州以北地区损兵折将了,更不用将成箱的银子打水漂。
    既然单兵质量不行,解决之道就是拼命提高数量,用量变来催生质变,即使无法质变,多少也能抵消掉敌人的精兵优势。
    十万不行就二十万,二十万不行就五十万!
    幺鸡不信五十万堆过去,让王在晋指挥还能一下子崩了?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把“大清王师”拖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里,你不愿意来,我就沿海码防御,恶心死你!
    幺鸡的战术很简单,就是利用水师舰炮掩护,在沿海地区跟辫子们周旋,你绕道入关老子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