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三十九章 秦燕疏离
    姬丹逃回了燕国。
    醒酒之后,回忆起宴会上的所作所为,姬丹坐立不安,如芒刺在背。嬴政再也没有召见过他,姬丹知道自己闯大祸了。
    怎么办?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姬丹学习楚顷襄王的壮举,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悄悄逃离了秦国。
    回到燕国之后,姬丹态度迅速转变,成了坚定的反秦分子。燕王喜是个没主意的人,又从姬丹口里听说,秦王嬴政蛮横无礼,高高在上,自尊心大为受伤。
    进入战国之后,燕国成为硕果仅存的姬姓国家。作为召公奭的后代,内心深处,燕国人处处透着一股浓郁的优越感。
    想当年,秦人不过是放马的贱民,韩赵魏三国,也不过是篡国夺权的乱臣贼子罢了。
    这么多年来,燕国跟赵国死磕,多少有些嫉妒的心理作祟。
    要不是为了牵制赵国,燕国才不愿意跟曾经的马倌打交道。
    “既然秦国这么狂妄,就让他们自己去跟赵国纠缠好了!”
    燕王喜对着一脸委屈的姬丹安慰道。说实话,他也不想跟赵国打。
    燕赵之间,冲突不断,燕国人几乎没有胜利的记录。应该说,不是几乎,而是一次也没有。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次,燕国就做渔翁好了。燕王喜心里想着,如果赵国败了,到时候,他不介意,再次趁火打劫。
    燕国策略的变化,很快传到赵国,李牧大大的松了口气。
    “这下子,可以集中兵力对付秦军了。”
    双线作战,即使燕军相当于意大利面条那样的角色,不可避免的会牵制部分赵军的兵力。
    赵国士卒,战力强悍,不弱于秦军。长期处于战争的环境中,赵人轻死敢战,所谓燕赵悲歌之士是也。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缓缓恢复,李牧对统领的赵军,信心满满。同等条件之下,他有信心可以战胜秦军。只是对面的秦军将领王翦,可不会给他同等条件。
    赵军的兵力一直不足,李牧一改在代地的战法,采取了防守反击的打法。
    擅长防守反击的王翦,不得不主动进攻,几次试探下来,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战局就此僵持着。
    “传令给北面的司马尚,准备反击秦军!”
    悄悄调回东面的部队,李牧手下的人马,接近了秦军的数量。李牧不愿意继续等下去了,再继续相持下去,首先坚持不住的,必然是赵国。
    秦赵长平之战,与其说是败在了赵括手上,倒不如说秦国拖垮了赵国。没有粮食,赵国不得不战。
    好在李牧不是赵括,领兵这么多年,李牧经历大战小战无数,战争经验丰富。
    ······
    “王翦败啦?!”
    相比于杨端和败北的消息,王翦打了败仗的消息,更令蒙恬吃惊。
    王老爷子戎马一生,可以说几乎没有败绩。王翦用兵,以谨慎闻名,稳扎稳打,很少有人能占到王翦的便宜。
    “王老将军只是小败一场,损失不大。”荆苏的眼里,同样止不住的惊讶。“北面的杨端和将军,却是大败亏输。司马尚佯装不敌,校尉赵婴率兵追击,中了埋伏······”
    想到赵婴嚣张的模样,荆苏有些幸灾乐祸,只是想到死去的秦军士兵,荆苏心里又升起一股阴霾。
    普通士兵,跟着谁打仗,真的相当重要。
    “李牧不愧是跟廉颇齐名的人物,这个司马尚,名声不显,可也颇有将才。”
    李牧曾在代地大破匈奴,长期在北方作战。廉颇与乐乘火并,逃离赵国之后,赵王手下再没有大将,才调李牧入邯郸主持大局。
    秦军并没有跟李牧交过手,其实并不清楚李牧的底细,可李牧就跟赵奢一样,第一仗就打败了秦军。
    “不过,李牧终究会失败的。”蒙恬看着手里的地图,上党高地,王翦牢牢的握在手里。
    秦赵之间的灭国大战,拼的是国力,拼的是消耗。王翦可以失败一次,甚至两次,三次,但李牧只要失败一次,赵国就完了。
    李牧虽然胜了,但军队的消耗,却不能迅速补齐。
    “就是不知道大王有没有耐心?”荆苏负责情报,掌握的信息更多,非常赞同蒙恬的判断。
    “万一大王撤换王老将军的话,蒙老将军会不会成为主帅?”
    “咱们这位大王,心里是个明白人。”蒙恬微笑着,摇了摇头,“你放心吧,王翦的帅位,稳着呢!”
    发动统一战争时候的嬴政,对自己手下的将军,做到了充分放权,极力保障军队的后勤。每场大战,前线秦军将领,手里的兵员不缺,粮食不缺,武器不缺,只管好好排兵布阵就行。
    嬴政与魏缭的组合,颇有些类似罗斯福搭档马歇尔,充分的开发了国家的战争潜力。
    果然,嬴政没有撤换王翦,甚至连杨端和也没有撤换,只是继续增兵,调运粮食给王翦。
    四十万大军,长期征战在外。王翦死死守住上党,不疾不徐,嬴政也不派使者去催促王翦,让他早日跟李牧决战,丝毫不担心国内的秋收。
    郑国渠修成后,灌溉关中良田四万亩。关中真正成为千里沃野,再也不用从d平原调粮。
    “王翦此战的战略目标,最佳的结果,在于灭掉赵国。如果实在不能灭掉赵国,那就消耗掉赵国的有生力量。”
    魏缭制定的战略计划,嬴政忠实的执行着。有弹劾王翦手握大军,居心叵测的,嬴政一概不予理会。
    蒙恬本打算安心坐镇上郡,静静的观看王翦与李牧的双骄之战,可却等来了嬴政的使者。
    “蔡博?”
    当看到使者的时候,蒙恬才发现,原来是蔡泽的儿子蔡博。
    “我入宫成了郎卫,大王见我做事尽心,提拔我做了中郎。”
    蔡博的语气平淡,似乎叙述着一件很平常的事,但眼神却流露着满满的光彩。
    秦国的中郎,相当于后世国家领导人的贴身警卫,戍卫中南海。与警卫宫中的郎中和戒备宫外的外郎不同,中郎待诏禁中,时时可以见到国君。距国君的距离越近,得到国君赏识的机会就越多。
    战国时期,国君身边的郎官,时常外放,成为地方上的郡守、县令。等有了政绩,调回中央,就成了朝堂上的京官。后世的秘书,到地方上锻炼,差不多出于同样的道理。
    只不过,秦律森严,郎官们做不出成绩来,也很难长期呆在嬴政的视线里。
    外放之前,郎官经常充作嬴政的特使,到地方上传达命令,暗中视察,顺带考验郎官的能力。
    “大王怎么会让你来上郡?”
    寒暄过后,蒙恬邀蔡博入座,进入了正题。
    匈奴人退走后,上郡的防线一向安稳,长城沿线无战事。平平淡淡,嬴政应该不会关注这里才对。
    “大王在为全力东进做准备,国内已经开始了人口统计。陇西、北地、上郡的防线,大王心里没底,才让我等前来实地探查一番。”
    进入蒙恬的军营之前,蔡博暗中探访了长城防线,可以说是固若金汤。他与蒙恬相识,但工作却不敢马虎。
    “上郡的防务没有什么问题了,不过,杨将军与赵军一战,骑兵几乎全军覆没,现在十分被动。大王让我问问你,如果调你去赵国作战,能不能保证长城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