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百四十五章 议论卫霍
    王杰心下一缩,顿时警觉了起来,“是么?”他放轻了声音,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道,“我、我没听过这曲儿……”
    安文笑道,“此曲为昔年景桓侯为讨寇校尉时所作,景桓侯勇而有气,远击匈奴,斩首十馀万级,益封万五千户,於是志得意欢,遂成此曲。”
    王杰心中更加确定安文是在借故试探,他想了想,只喏喏应道,“是啊,景桓侯战功卓绝,可敬可叹。”
    安文道,“却可惜,景桓侯早逝,霍哀侯亦是天不假年,就连霍子孟,”他顿了一顿,道,“也是身死族诛,真是叫人……唏嘘不已。”
    王杰闻言,皱了皱眉,轻声道,“霍氏是谋反遭诛,二哥为何……以其字称之?”
    安文一怔,就听王杰认真道,“昔年汉宣帝因戎狄宾服,乃思股肱之美,故图画诸功臣一十一名于麒麟阁,法其容貌,并署其官爵姓名,而独霍光不名,唯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候,姓霍氏’而已。”他抬起头,看向了安文,“即使二哥尊荣景桓侯昔年所立之赫赫战功,也应以其后汉平帝所封‘博陆候’名之,如何能称之以字呢?”
    安文笑道,“四弟说得不错,是我一时疏忽,”他微笑着朝王杰问道,“看来,四弟已是读完《汉书》了罢?”
    王杰想了想,答道,“略读过一些,”说罢,他又谨慎地补充道,“若说读完,却不尽然,‘前四史’虽名载史,然博大精深,可读可思之处太多,如今我读是读了些,但依旧不敢算‘读通’,更不能说‘读懂’。现下与二哥议论汉时故事,必定口出妄言,惹人笑话,二哥可要多多担待啊。”
    安文摆了摆手,笑道,“哪里的话,”安文说着,笑容变得有些微妙,“我在四弟这个年纪的时候,连《论语》都未读全呢。诸兄弟中像四弟这般早慧的,亦唯有太子而已,我又如何会笑话四弟呢?”
    王杰听安文竟在这里又提到了太子,不禁更加警惕了起来,“二哥谬赞了,我哪里能与殿下相比?”
    安文微笑道,“如何不能比?从前,父皇与太子议论‘孝宣之治’时,亦以汉宣帝诛霍氏为一大奇功,”他道,“今日我听四弟的口吻,倒与昔日太子的有几分相像呢。”
    王杰抿了抿唇,安文这话实在不好回答,无论答对答错,都难免会留下话柄,可若是避过不答,安文必定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继续追问下去。
    王杰沉默了片刻,方慢慢开口道,“此事是非难辨,轻易不好议论呢。”
    安文微笑道,“是非曲直皆有公理,有何难议?”
    王杰在心里迅速斟酌地了一下言辞,想着尽量要把话说全,两边都不得罪,“景桓侯战功赫赫,封狼居胥不假,但昔年汉武帝在时,已渐露恃功跋扈之象……”
    他话音未落,就被安文一口打断道,“何来‘恃功’?何来‘跋扈’?四弟这话,可是了无根据。”
    王杰一怔,还没来得及接口,就听安文自顾自地继续说道,“迁‘博陆侯’入长安,是为照拂幼弟,忠孝两全,何错之有?射杀李敢,是为维护亲舅,骨肉恩深,何过之有?至于上表请封汉武帝三子为诸侯王……”安文顿了顿,轻轻地喘了口气,道,“不过,是为臣本分而已。”
    王杰看了安文一会儿,道,“可汉时所封诸侯,皆须就藩而居,景桓侯名为谏言,实则却是意在铲除宫中三子势力,回护戾太子……”
    安文接口道,“戾太子身为嫡长,且七岁而立,被汉武帝寄予厚望,景桓侯何必多此一举?”
    王杰道,“可,若是戾太子当真储位稳固,汉武帝又为何对卫烈侯口出‘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等语……”
    安文眯起了眼,“四弟的意思是……卫、霍二人沆瀣一气,结党营私,汉武帝时已有恃功专权之象,故武帝晚年警觉,以巫蛊之术为由除其党羽,汉武帝表面形似昏聩,实际……”
    王杰摇了摇头,见安文自己停了口,才轻声道,“二哥,我并未说卫、霍‘专权’。”他抿了抿唇,露出一点儿小孩子特有的,被大人误解后的委屈来,“我只是说,卫、霍形状似有‘跋扈’之象。”
    安文偏过了头,“‘跋扈’?”他笑了一声,“我读《汉书》时,却没看到这一层呢。”
    王杰越发地小声道,“这,许是我……”
    王杰支支吾吾了一会儿,心底十分犹豫要不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他现在能笃定安文今日如此理直气壮地跑来与他议论汉史是别有企图,但他并不确定安文的“企图”究竟是什么,因此,他实在无法准确拿捏这本来就非常难拿捏的答话尺度。
    重了不是,轻了也不是。
    安文看了看王杰,终于还是伸出手来,摸了摸他的头,“是二哥不好,”他微笑着开口道,“我先前,不该在四弟开口之前提太子,更不该说太子以诛霍氏为宣帝奇功,我方才这一提,倒叫四弟为难了。”
    王杰被安文的手抚得低了低头,“殿下所说,确有一定的道理,二哥莫要说我为难。”
    安文笑道,“好,四弟既不为难,”他又抚了一下王杰的头,缩回了手,“那便仔细同二哥说说,卫、霍究竟有何‘跋扈’形迹?”
    王杰默然片刻,缓缓开口道,“二哥方才所言二事,皆为卫、霍‘跋扈’形迹。”
    安文挑起了眉,“是吗?”
    王杰点了点头,幅度极小,但看上去很认真,“是。”他深吸了一口气,道,“《汉书》尝载,汉武帝曾为景桓侯治第,令其视之,景桓侯拒而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武帝由是益重之。
    “然获封骠骑将军后,却为其生父于河东大买田宅、奴婢,又迎其异母弟入长安为官。
    “博陆侯时年方十余岁,便已迁诸曹侍中,景桓侯逝后,即成汉武帝托孤重臣之一,这其中来往关窍,不得不令人……”
    安文抬手作了个“止”的手势,道,“疑罪无从。”
    王杰顿时闭上了嘴。
    安文抿了抿唇,又问道,“那么,射杀李敢一事,又有何不妥之处呢?”
    ——————
    ——————
    1甘露三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往昔辅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画十一名功臣图像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扬,列霍光为第一,但因其死后家族谋反被满门抄斩,故不名霍光全名,只尊称为“大司马、大将军、博陆候,姓霍氏”。
    《资治通鉴》上以戎狄宾服,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容貌,署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候,姓霍氏”。
    2本章关于霍去病迁霍光入长安为官的事情,都是我自己根据《汉书》推测和思考的观点,可以视作“阴谋论”的一种,读过之后不必当真。
    汉武帝曾经替霍去病修建了一座宅第,让他去看看,他回答说“匈奴不消灭,就无以为家。”因此汉武帝更加重视和宠爱他。
    《汉书》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3霍去病被封为骠骑将军去攻打匈奴,路过河东,河东太守到城郊去迎接,背着弓箭在前面带路,到平阳侯家裹的接待处休息。霍去病就派小吏去请霍中孺来相见。
    霍中孺急忙赶来很恭敬地晋见,霍去病上前迎接揖拜,跪下说“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您的骨肉。”
    中孺伏地叩头说“老臣能把命运寄托给将军,这是上天所助啊。”
    霍去病为霍中孺买了大量的田地、房宅、奴婢后离开。
    还军的时候,霍去病又经过河东,于是就把霍光带到了长安,当时霍光才十几岁,就任命霍光为郎,不久就迁升为诸曹侍中。
    霍去病死后,霍光被封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皇帝出行则以奉车身份随驾,在宫内就侍奉左右,进出禁宫有二十多年,一直小心谨慎,未曾有遇差错,很受皇帝的亲近信赖。
    《汉书》会为票骑将军击匈奴,道出河东,河东太守郊迎,负弩矢先驱,至平阳传舍,遣吏迎霍中孺。
    中孺趋入拜谒,将军迎拜,因跪曰“去病不早自知为大人遗体也。”
    中孺扶报叩头,曰“老臣得托命将军,此天力也。”
    去病大为中孺买田宅、奴婢而去。
    还,复过焉,乃将光西至长安,时年十余岁,任光为郎,稍迁诸曹、侍中。
    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
    4戾太子也就是皇后卫子夫所出的太子刘据。
    关于霍去病上疏表请立汉武帝三子这件事情,我个人觉得疑点重重,尤其,这件事情发生在元狩六年,同一年,年仅24岁的霍去病去世。霍去病死后,他的儿子霍嬗继承了霍去病的爵位。
    但是六年以后,也就是元封元年,霍嬗从汉武帝登泰山封禅,不久暴卒,谥号为哀。霍嬗死时,只有十岁,没有子嗣,汉制不允许其兄弟袭爵,霍去病的冠军侯国也因此而除。
    《史记》礼毕,天子独与侍中奉车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
    《史记》居六岁,元封元年,嬗卒,谥哀侯。无子,绝,国除。
    5霍去病上表请封诸子是为了稳固太子刘据的地位吗?我个人认为,根据史料记载,答案是肯定的。
    关于“皇后、太子有不安之意”
    刘据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武帝嫌他不像自己。
    后来武帝所宠幸的王夫人生了皇子齐怀王刘闳,李姬生了燕刺王刘旦、广陵厉王刘胥,李夫人生昌邑哀王刘髆,加之时光流逝卫皇后逐渐老去,武帝对皇后的宠爱逐渐衰退,因此皇后和太子经常有不安的感觉。
    《资治通鉴》“及长,性仁恕温谨,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己;
    而所幸王夫人生子闳,李姬生子旦、胥,李夫人生子,皇后、太子宠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
    汉武帝感觉到此事后,对刘据的舅舅,当时已是大司马大将军的卫青说“我朝有很多事都还处于草创阶段,再加上周围的外族对我国的侵扰不断,朕如不变更制度,后代就将失去准则依据;
    如不出师征伐,天下就不能安定,因此不能不使百姓们受些劳苦。但倘若后代也像朕这样去做,就等于重蹈了秦朝灭亡的覆辙。
    太子性格稳重好静,肯定能安定天下,不会让朕忧虑。
    要找一个能够以文治国的君主,还能有谁比太子更强呢!
    听说皇后和太子有不安的感觉,难道真是如此吗?你可以把朕的意思转告他们。”
    《资治通鉴》上觉之,谓大将军青曰“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
    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
    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
    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晓之。”
    卫青听完后叩头感谢,并转告卫皇后,卫皇后特意摘掉首饰向武帝请罪。
    后来每当太子劝阻征伐四方时,汉武帝就笑着说“由我来担当艰苦重任,而将安逸的事情留给你,不也挺好吗”
    《资治通鉴》大将军顿首谢。皇后闻之,脱簪请罪。
    太子每谏征伐四夷,上笑曰“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
    6关于霍去病上疏请封的奏章,以及汉武帝批示和加封三子的诏书,在《史记》中《三王世家》的这部分里有全部记载。
    众所周知,司马迁是卫青和霍去病的高端黑,我个人认为,他在《史记》里面对这件事的评论,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太史公说古人有句话说“爱他就希望他富有,亲他就希望他尊贵。”
    所以君王裂土建国,分封子弟,用来褒扬亲属,分序骨肉,尊崇祖先,显贵同族,使同姓之人散布于天下。
    因此国势必然强大,王室必然安定。从古到今,由来已久了。历代没有什么不同,所以不必论述。
    燕王齐王受封之事,不值得采写。
    然而封立三王,天子谦恭礼让,群臣坚守道义,文辞灿然照人,很值得观赏,因此将此附在世家里。
    ……一个贤明的国君的所做所为,本来就不是孤陋寡闻之人所能理解的,如果不是博闻强记,君子是不能透彻理解他的深意的。
    至于诏书的次序分段,语言的上下行文,策文的参差长短,都有深意,别人是不能理解的。
    谨论定编次这些本稿诏书,编列于下,使读者能自己通解它的宗旨。
    《史记》太史公曰古人有言曰“爱之欲其富,亲之欲其贵”。
    故王者壃土建国,封立子弟,所以襃亲亲,序骨肉,尊先祖,贵支体,广同姓於天下也。
    是以形势彊而王室安。自古至今,所由来久矣。非有异也,故弗论箸也。
    燕齐之事,无足采者。
    然封立三王,天子恭让,群臣守义,文辞烂然,甚可观也,是以附之世家。
    ……夫贤主所作,固非浅闻者所能知,非博闻彊记君子者所不能究竟其意。
    至其次序分绝,文字之上下,简之参差长短,皆有意,人莫之能知。
    谨论次其真草诏书,编于左方。令览者自通其意而解说之。
    ——“然封立三王,天子恭让,群臣守义,文辞烂然,甚可观也”
    ——“夫贤主所作,固非浅闻者所能知,非博闻彊记君子者所不能究竟其意”
    司马迁可以说是黑得十分漂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