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才是她真正的目的地。
第6章 致富之路
S市的废品回收站有好几个,最大的那个在城北,而老余家住在城南,要去城北还得转好几趟车。
这时候的S市已经有公交车了,只是不管是车次还是线路都很少,又没有导航,只能靠问路。
余简摸了摸口袋里的20多块钱巨款,还是决定暂时省了这趟公交车的钱。
S市汽车站是一个大的人流聚集区,在这附近就有一个规模还算可以的废品回收站,走过去只需要十五分钟。
余简离开汽车站之后,就径直往废品回收站走去,找了一圈才找到地方。
这个废品回收站比她想象中要小不少,与其说它是回收站,不如说是一个小仓库,仓库里杂七杂八堆了许多东西,还有一些老太太在回收站里挑挑拣拣,从里面找一下还能用的东西。
余简站在门口,眼神直接扫了一圈,用大脑将里面的东西分门别类。
废旧纸板、废旧报纸、废旧书籍等是一类,都属于纸张类回收品。
破了洞的锅铲、自行车架子、破的完全不能用的农具等是一类,属于铁制品回收物。
这两类也是目前废品回收站中数量最多的两大类。
除此之外就是许多人家家里就算废旧了也很少会丢弃的东西,在这里看到的比例也很少。
比如说旧衣服、旧电器,以及玻璃制品等等。
后世占据垃圾比例极高的塑料制品因为在这时候还没能全面推广,被丢弃的反而更少。
幸运的是这个废品回收站似乎是敞开大门做生意的,余简往里走了两步,就看到回收站的隐蔽处放着一块板子,牌子上标着里面这些废旧物品的价格。
比如说旧书一毛钱一本,旧报纸旧杂志之类的,是一毛钱一斤。
还有旧电器,基本上送到这里的电器都是坏到完全不能用了,收的就是材料的价钱,而不是电器本身的价值。
或许是也有人愿意把旧电器买回去当摆设,板子上也写了价格,小的电器一毛钱,中等的三毛钱,大的五毛钱。
旧衣服那种还要贵一点,所有的布料都是称斤卖,全部两毛钱一斤。
最贵的还是金属,什么锅碗瓢盆,一眼能看到的,基本都破了洞,有能力的拿回去补补还能用,可因为它们是金属,回头破了还能往废品回收站卖,价格不低,买不起的人也亏不到哪里去。
余简扫了一大圈,见所有人都在埋头找东西,也没人搭理她,默默把心底的羞耻撇去,径直往里头走去。
锅碗瓢盆不行。
玻璃制品不行。
破旧衣物更不行。
……
她走到回收站的一角,看到被堆在一起的书籍,来了兴趣。
这时候国家对于书籍和文化的管控逐渐放松,以往不能出现的书籍一点点出现在市场上,以至于废品回收站这里的书籍种类也十分丰富。
除了一些教辅书籍之外,还有许多古代的,以及现代的散文。
其中又以民国时期那些文人的作品占据大量份额。
看清之后,余简有些诧异,按理说这时候的书籍应该是以教辅书居多,怎么会是民国时期的作品占据这么庞大的数量?
她看了眼不远处正在挑书的女人,看清她手里那本书的情况后,瞬间明了。
不是教辅书少,而是教辅书可以循环再利用,使用频率更高,哪怕被送到废品回收站来,也会很快被人挑走,这才是废品回收站里的书与现实情况严重不符的原因。
这么一想,余简又开始仔细挑起了书。
她买这些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将它们放在位面垃圾交易站出售,所以挑选书籍的时候一看新旧程度,二看内容。
太破的肯定不能要,内容太现实的也不需要。
再一个,她手头资金有限,不能全部用来买这些东西,必须得留一小部分资金,以备不时之需。
免得又陷入吃不饱的困窘境地。
她在一堆书籍里挑了好一会儿,才挑出二十几本能用的。
看起来一大摞,但算一算,这二十几本书只需要两块多就能买到,简直是再划算不过的买卖。
她看了看左右的人,见没人对她费心挑出来的书感兴趣,放心将这堆书摞在一起,又跑到另一边看报纸和杂志。
报纸杂志跟书籍不一样,这时候很多人都爱护书籍,所以大部分书籍看上去都很新,特别破的比较少见,但是报纸杂志很多人家里都不会太在意,又脏又破的情况比较常见。
再加上这种话也会有人特意来废品回收站买废旧报纸杂志回去,包东西或者是贴在墙面上,剩下这些能看的并不多。
余简简单扫了一圈,在墙角的位置看到用麻绳捆扎好的一大摞报纸,探出手去把一摞报纸全拎了出来。
仔细一看,这里面竟然什么类型的报纸都有,省报、市报,还有各种各样的故事报。
这叠报纸的主人应该是比较爱书的,里面每一张报纸都很干净。
就是多了点也重了点,这么一大摞报纸,估计得有十来斤。
余简计算着自己手头的资金,又把这摞报纸拎到了自己之前摞好的那堆书旁边。
看着并排摆在一起的一堆书和一堆报纸,她的心情有些美滋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