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秋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休养,平衡心理,抚顺情绪,修整心态后,回到武汉户部巷的祖宅院——袁公馆憩息。
户部巷地处武昌最繁华的司门口,东靠十里长街(解放路),西临浩瀚长江,南枕“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北接都府堤红色景区,是一处由名街名楼名景名江环绕而成的美食天堂。一块方寸之地,自古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司门口地处蛇山北段,是拥有800年历史的老商业街区,主营百货业,商场耸立,店铺环节,现今解放路沿线依然还是*店的天下。这些从精品店过渡到*店的街边小店,服装款式时尚,价格也便宜。人们在购物之余,还能花上几元钱到户部巷尝尝汉味小吃,让司门口商圈平添几分休闲的趣味。从前,司门口为中央布政使司衙门在武昌府的办事处。现在的武昌区人民政府,在明、清两代是湖北市政使司衙门,即藩司衙门,又称藩台衙门,俗称藩署。衙门坐北朝南,大门正对长街,即今解放路。
布政司主管钱粮户籍,民间称为“户部”。明清年间,户部巷东为藩库,是布政司存放钱粮的金库和粮库。户部巷正好位于两个库房中间,因而得名。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华路临江一带是武汉多条公交车辆的起点站,终点站,客运轮渡码头集中,搭乘轮渡过江上班的市民多,户部巷逐渐成为这些上班族“过早”的聚集地,面窝,糯米包油条,欢喜坨,炸糍粑,牛肉饼,豆腐脑,三鲜豆皮,凭君喜爱,各类食之。以“小吃”闻名的户部巷,就是武汉最有名的“早点一条巷”,民间有“早尝户部巷,夜吃吉庆街”之说。由户部巷老巷,自由路和民主路西段组成,集小吃、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汉味特色风情街区,各类经营门点约达340个,其中从事小吃经营160余户,经营品种170有余,本土孕育的小吃有石记热干面,陈记牛肉面,徐嫂糊汤粉,李桃烧麦,今楚汤包,真味豆皮,江城铁板炒饭,彭氏糯米鸡,油炸藕面窝,脆皮春卷,椒盐糍粑,苕面窝等。
户部巷,属于老式里弄,明,清中式建筑为主,由房主购地基自主建造,大多是砖木结构的石库门住宅,单门独院民居,二层小楼,大红门,木排窗,窗棂不仅有火矩形,菱角形,还有步步高,灯笼锦,万字纹等。墙头铺缀爬山虎,果树枝叶伸出院,挺文艺,挺小资,虽像三镇里弄房一样,拥挤,狭小,因毗邻省府楼馆,却是清末民初的高级住宅群,非行商经纪,即省府幕僚,
靠蛇山南麓,近民主路一线,多是名宅名府名公馆,则可见上世纪的洋房,或中西合璧,或西方古典式建筑,或联排公寓,或单栋别墅,房主非富商即权贵,皆是当时的风去人物。建国后收为国有,成为行政办公楼,或社团馆所培训机构,或街道办事处。80年代落实私房政策,交还房主后人。
袁家祖宅在斗级营28号,俗称袁公馆,又名膺楼,是西方阁楼式洋房,底层为半地下室,中间主楼四层,两翼各两层平房,大门两侧有门房,门房的两侧,平伸着灰砖矮围墙,与左右平房连接,围成方形前院落。门廓为西式“骑楼”样式,装饰以水泥铁花栏杆,水刷石雕花门楣,粗大的罗马廊柱,顶天立地,排列整齐,造型十分*,格外富丽华彩。拱形门斗前,铺十级青石板台阶。大客厅,双开书房,各三间半,饭厅二间半。屋后是后院,小花园,厨房,杂物间。钢筋水泥楼梯,铁花栏杆,木制扶手。二楼以上是起居室,及家眷卧室,每层都有客厅、书房、卧室、浴室,阳台。二楼的观景阳台,连贯相通形成回廊,与平房的露台也相通,喝茶,聊天,纳凉。两层平房,左右各四间套居,左边是同乡会馆,右边住佣工,杂役,男下女上,每套都是三间半,两卧一厅一厨房,可供一家人居住。房屋墙体用青寸砖(页面片砖,俗称薄片砖,或扇皮砖,宽度只有红砖的三分之一,长度却是红砖的三倍)横一竖三侧二组成匣形,重复交叉一墙砌到顶,糯米浆混泥浆铺抹,砖缝细密。台座及一米墙基,呈现着花岗岩的大气与坚固,青砖白墙,红瓦坡顶,浓烈鲜艳而不失庄重。
整栋楼房,由曾祖袁雪庵承建。曾祖是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师爷,从事茶叶,砖茶,棉麻,桐油等生意起家,在老家有生产基地,在武汉有工厂,店铺,在武胜路有私家专用码头。张之洞在处理公文时,常常有一个习惯,那就是率性而为。常常在处理某件事情的时候,脑筋一转想到另一个问题,便随手丢掉手中的公文,翻阅典籍,或者是寻找其他公文。所以张之洞的书房,东西放的很杂,也很乱。但袁雪庵因为过目不忘,记忆力惊人,往往能帮张之洞找到他想要的东西。
张之洞在很多方面都离不开他,是因为他知道老板心意,愿意充当前锋,当遇到什么问题时,懂得老板的意思,得罪人,老板不好出面,他来出面,烫手的事,老板不宜做,他来做,难缠的人,老板不便接见,他来款待,也用实际行动为老板擦屁股,就类似于老板吹的牛,怎么办,硬着头破将老板吹的牛实现的,就行了呗。他以师爷自居,老谋深算,茹柔吐刚,掂斤播两,既有商人的精明,贪婪,又有政客的霸道、奸诈,于乱世经商致富,谋求官庇,置下偌大家业。
袁公馆,因袁世杰是蒋介石的高级幕僚,*钦点的通缉战犯之一,而被充公,变成武昌区群艺馆,主楼为图书室,美术室,舞蹈室,书法室,两侧平房是职工宿舍。李昌瑛带着儿女,只有在户部巷租民房居住,纵然生活陷入窘境,对几个子女非常慈善,很少发脾气,但督促学习也很严格,自幼要求子女背诵唐诗宋词,还提出“五要”:品行要端正,求学要勤奋,恶习要戒除,交友要谨慎,生活要艰苦。
80年代,国家落实私房政策,发还给袁家,犹如一个遗世独立的修女,孤傲的立在那里,与世无争,让人觉得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大伯袁弘远,为武大教授、中科院院士,校内已有住房,二姑袁静远,为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定居北京,均表示不参与祖宅继续。父亲和三叔商议,将房产估价,按四股折分,大伯和二姑的部分,他俩一家各出十万购买,一楼住户共用,公共通道,三叔一家人住二楼,三楼分给袁焕轩,四楼及阁楼暂且待命,拟奖给族中杰出人士。两翼的平房,作为散落四方的袁姓族人来省城办事的暂住点。
袁秋华作为知青子女回城后,住在三楼,吃饭洗刷则在一楼后院。
本书首发来自百书楼(m.baishu.la),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