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百七十二节外星人(3)
    那位全身长满长毛,带有传说中野人特征的,毛茸茸如同泰迪熊般的外星人不以为然的说:“比如我们那里的桃子之类的水果就不是这么小,我们那里的可大了,个个都如同西瓜一般,我们那里的草高的就像树一般,你们这里的大海在我们那边就像是小溪小河一般,你们这里的名川大山在我们那里就像是不起眼的小土堆一般,我们那里的类似狗的生物,我们那里叫它为巴拉巴步,最小个的有你们这里的老虎那么大,类似兔子的物种我们叫它们为莫米摩卡,耳朵有长劲鹿那么长,总之我们的那颗星球因为引力很小,上面生长的植物呀,动物的个头都比较大,你们看看我们的样子就可以想象得出来。总而言之,你们要是有幸能够去到我们的星球的话,你们一定会认为那是一颗伟大的星球,你们一定会看得目瞪口呆,大开眼界的,所以我们刚登陆这边的时候,我们完全不能适应这里的环境,感觉来到了袖珍国,小人国一般,特别是你们大宋人修得房子太小,完全像个模型一般,里面的床更小,如同一张凳子一般,让我们完全不能入住呀,而且那些有幸看见我们的大宋人,如同见了鬼一般,看见我们叫大惊小怪,大呼小叫,因为我们长得太与众不同,引人注目了,因为地球上的引力决定了头大身小的结构根本不能生存,脑袋会压垮身体,所以地球人必须是头小身大的结构,减轻下面的压力。而我们外星球引力小,虽然我们长得高大,我们那里人的身材结构是头稍微大身体小,只有这样,比例失调的脑袋才不会给下部造成压力。所以和你们这边的人完全迥异,
    所以我们没有办法,为了避人耳目,也为了更好的生活下去,只能在深山老林的神农架这边密密麻麻的洞穴中精挑细选才找了一处我们现在所处的隐蔽的洞穴,长期居住了。对了,大宋这边的物理学水平比起我们的水平来,还落后很多,,艺术文化水平还要更加高一点,你们估计不知道什么叫做引力吧,其实也很简单——”
    我们正要说我们知道这个引力,可那外星人估计也喜欢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他快人快语,迫不及待的说起来,它们的反应速度比我们人类快很多,自然是他捷足先登了,就给他一个充分展示外星人文明的不可多得的机会吧,看来是人,无论地球人,还是宇宙人,都有颗炫耀的爱表现的心:“其实地心引力是一切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产生的互相吸引的作用力。地球对其他物体的这种作用力,叫做地心引力。其他物体所受到的地心引力方向向着任何方向。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任何有质量的两种物质之间都有引力。地球本身有相当大的质量,所以也会对地球周围的任何物体表现出引力。拿一个杯子举例,地球随时对杯子表现出引力,杯子也对地球表现出引力。地球的质量太大了,对杯子的引力相对自身质量来说也就非常大,加速度也就比较大,所以,就把杯子吸引过去了,方向,就是向着地球中心的方向,这个力就是地心引力。
    重力并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由于地球本身的自转,除了两极以外,地面上其他地点的物体,都随着地球一起,围绕地轴做匀速圆周运动,这就需要有垂直指向地轴的向心力,这个向心力只能由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来提供,我们可以把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一个分力f1,方向指向地轴,大小等于物体绕地轴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另一个分力g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其中f1=2r(为地球自转角速度,r为物体旋转半径),可见f1的大小在两极为零,随纬度减少而增加,在赤道地区为最大f1ax。因物体的向心力是很小的,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物体的重力大小就是万有引力的大小,即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略去地球转动的效果。其实我们和王大龙先生也聊过这个问题,据王大龙先生说他来的时代有人知道,名字叫牛顿,他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据说牛顿去郊外游玩,之后靠在一棵苹果树下休息,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砸在牛顿头上。他想假如这颗苹果树一直不停的长,长到直到月亮那么高,那么月亮就是这颗苹果,他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苹果会从上往下掉而不是从下往上升,为什么月亮不会掉下来?他带着这个疑问回研究,后来他通过论证发现原来地球是有引力的能把物体吸住。随后,就出现了《牛顿物理引力学》。这也成为了物理学的一个新开端。现在你们应该懂了什么叫引力了吧。“
    小飞不由自主的说:“其实我们也知道什么叫地球引力,万有引力,我们和王大龙老先生一样,其实也是从现代社会穿越过来的人,也是来自未来社会的人,不过我们回不去了,所以我们也很无能为力,只能困在此地。”那外星人赶紧热情洋溢的说:“那真是太好了,太让我们高兴和意外了,难怪我们和你们这么有缘呢,惺惺相惜呀。原来都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呀。哎,我们也是和你们同病相怜呀,我们都快两百年了,生活在这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里,就只有我们十几个同类在这里,感觉孤零零的,无依无靠的,我们非常非常的想念我们红色的星球,可惜只能在夜晚,遥望星空,遥挂相思之情,我们很能理解你们此时此刻的心情,真是感同身受呀。“
    我又好奇的说:“不过你们和传说中的野人长得有些相同,请问这神龙架到底有没有野人,你们看到过没有?清代同治年间编纂的《兴山县志》载——神农山脉出自四川大宁、兴湖、北房县交界之太平山,延九十里为房县九道梁山,又西九十里入县境为神农架山,为一邑最幽秘险阻,多猛兽,产百药,又常见大人迹。还有出土的汉墓群中,有铜铸九子灯,上面有两个大眼睛,粗眉脊,有头发,没有尾巴,身上披毛的人形动物坐在树上,像猿又像人,正举目远眺。这说明在汉代,就有了野人的形象,那他们说得这些野人是不是就是指的你们。”
    小飞也附和着说:“对呀,我在许多上看到过野人的消息,也听到过许多关于野人的传说,既然你们不是野人,那你们是否有看到过野人呢,比如书上说有个黑苗洞,在万山之中。西北八百里,皆丛山怪岭,苗洞以千数,无人敢入。有采樵者误入洞内,迷路不能出,见数黑人浑身生毛,语兜离似鸟,以草结巢,栖于树巅。见樵人,喜,以藤缚其手足,挂于树梢。樵者自分死矣。俄而,一老妪从他巢中来,白发高颡,略似人形,言语犹作楚声,谓樵者曰:汝何误入此洞耶?我亦房县城中人。康熙某年年荒,乞食迷入此洞。诸黑苗初欲食我,后摸我下体,知为女,遂留居巢中为妻。指二黑毛人曰:此我儿也,尚听我说话,我当救汝。樵人感谢。老人妪腾身上树,亲解其缚,袖中出栗枣数枚曰:为汝疗饥。随向二黑毛人耳语良久,语呶呶莫辨,手树枝一条,缚布巾于上曰:有尔等同类欲害我乡邻者,以此示之,俾知我意。二毛人送樵人,行三日许,才得原路归。路上人皆曰:此黑苗洞也,迷入者都被其啖,从无归者。还有关东人许善根,以掘人参为业。掘参者须黑夜往掘。许夜行劳倦,宿沙上。及醒,其身为一长人所抱,身长二丈许,遍体红毛。以左手抚许之身,又以许身摩擦其毛,如玩珠玉者。然每一摩抚,则狂笑不止。许自分将果其腹矣。俄而抱至一洞,虎筋、鹿尾、象牙之类,森森山积。置许石榻上,取虎鹿进而奉之。许喜出望外,然不能食也。长人俯而若有所思,既而点首若有所得,敲石为火,汲水焚锅,为烹熟而进之。许大啖。黎明,长人复抱而出,身挟五矢,至绝壁之上,缚许于高树。许复大骇,疑将射己。俄而,群虎闻生人气,尽出穴,争来搏许。长人抽矢毙虎,复解缚抱许,曳死虎而返,烹献如故。许始心悟:长人养己以饵虎也。如是月余,许无恙,而长人竟以大肥。许一日思家,跪长人前涕泣再拜,以手指东方不已。长人亦潸然。复抱至采参处,示以归路,并为历指产参地,示相报意。许从此富矣。还有远在 3000 多年前的西周初年,我国西南的少数民族,就提到过以红毛“野人”向周成王进贡的故事。3000 年前成书的《尚书》,对野人作了这样的描述:州靡者,人身反踵,自笑,笑则掩其面。战国时代成书的《山海经》,有一段话说——枭阳国在北胸之西,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见人笑亦笑。南朝宋文帝时代临川王刘义庆编著的三十卷《幽明录》中记载有:东昌县山有物形如人,长四五尺,裸身披发,发长五六寸,常在高山岩间住;音哑作声而不成语,能啸相呼,常隐于幽昧之间,不可恒见。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南康有神曰山都,形如人,长丈余,黑色,赤目黄发,深山树中作窠。这些野人到底是真有其人还是就是你们的同伴呢?还是古人们看花了眼睛,以讹传讹呢?“
    那外星人微微一笑的说:“你们的古人们说得不错,他们也没有看眼花,他们看到的应该不是我们,应该是真正的野人,我们一般不轻易示人的,其实这里原来还真是有野人,不过我们来了之后,它们感觉我们是他们的威胁,害怕我们吃掉他们,早就转移巢穴了,身高长余,浑身披覆长毛,常到山外食人鸡犬,即使是枪弹也伤害不了它们。据说当地村民制服毛人的方法,只要鼓掌高喊:“筑长城,筑长城”,毛人就会吓的落荒而逃。老人说,这是秦代修筑长城,人们逃避到房山里,日久就变成野毛人。毛人看到人一定问长城修好了没有。所以知道他们害怕这件事,就以此来吓唬它们。虽然几千年之后,它们依然害怕秦朝法令,据此可以想象当年你们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风采。不过我们检测到他们已经翻山越岭,集体搬到湖北的房山去了,离这里也不远。不过其实我们和他们长得根本不一样。“
    我看着他们毛茸茸的如同泰迪熊的样子,也好奇的情不自禁的问:“明明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嘛,到底哪里不一样呢,还有你们星球的所有人都长的像你们这样吗?都是全身上下毛茸茸的?“
    其中一个外星人开怀大笑了起来,他神秘莫测的说:“现在是你们看到我们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了,不过你们待会儿看见了我们的真面目可不要大惊失色,大惊小怪哟。“于是他们从容不迫的当着我们的面,仔仔细细的在身上,脸上摸摸索索起来,悉悉嗦嗦的取下了身上的一层层的东西之后,这才露出他们的庐山真面目来,让我们还是有些大吃一惊,匪夷所思的感觉,原来我们自所以之前理所当然的把他们看成是野人,就是他们乔装打扮了一番的,和我们想象中的野人完全两样,因为他们之前披着的是毛茸茸的毛皮缝制的衣服,脸上的也是毛皮面罩,现在终于看清楚了它们的庐山真面目,原来外星人长这样呀,我们重新开始审视起它们的样子来,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