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园子里,茅草小屋内,徐三娘坐于椅上,捧着手炉,烤着炭盆,一边手捧书卷,细细读之,一边等着那晁缃做好饭菜,摆上桌来。
其实唐玉藻当时所想,并非没有道理。这徐三娘和晁四郎,来自于不同朝代,受的是不同教育,更不必提一个是博览群书,过目不忘,而另一个,却是目不识书,纥字不认。若说这两人有甚么共同语言,还都是徐挽澜主动找的,下了苦功夫,读了许多花花草草的书册,才算是和他,有了不少话儿可说。
好在徐三娘对此,却是并不介怀。她喜欢接纳新的知识,并不觉得这有甚么苦累。她的内心,也足够强大,力敌势均的知己虽好,但是一个知冷知热的暖心人儿,对她来说,却是更为重要。而最关键的是,她爱这般清净安稳的小日子,饱食暖衣,安逸自在,这就是她的毕生所望。
这般想着,徐三娘不由微微一笑,搁下书卷,抬起头来。那晁四郎恰在此时,端着菜肴,缓步行来,将清粥小菜,一一摆于桌上。
菜摆好了之后,徐三娘扬起笑脸,看向晁四郎——这是二人早先定好的规矩,见面之时,得先亲一下,分别之时,还要再亲再抱,即便是用膳之前,也不能忘了亲嘴咂舌。两人才好了半年,那股子热乎劲儿,倒还不曾过去,现下正是最黏糊的时候。
晁缃眼含宠溺,微微弯下身来,单手抬起她的下巴,分外温柔地,含吮了两下那柔软唇瓣。两人亲热过了,这便坐下身来,好似老夫老妻一般,边说着家常话儿,边手执竹筷,相对而食。
晁缃给她夹了菜,随即清声问道:“贞哥儿的那亲事,可曾有了眉目?”
数月以前,徐三娘又赢了几场官司,赚了不少银钱。眼见得家中积蓄渐丰,日子也愈过愈是红火,这徐家阿母,便打算将徐守贞的亲事也提上日程。她托了相熟的媒婆,帮她寻摸合适的人家,只是说来也怪,那媒婆接连说了几家小娘子,乍一看都很是靠谱,可等那徐三娘私底下托人一查,却都是各有各的麻烦,万万不能将弟弟嫁过去。
十月说了个商户娘子,看起来沉厚寡言,当真是个老实人,可谁知徐三娘找人一问,才知道这娘子日日流连花街柳巷,家底儿败得都差不多了,之前说得那些个彩礼,不过是在干吹牛皮罢了。
十一月说了个读书人,彩礼给的倒是不多,但徐三娘看过那人写的文章,条理分明,笔酣墨饱,当真是个有出息的。可谁知她找了人一问,才知道这读书的小娘子,向来是东抄西袭,拾人唾涕,那些个锦绣文章,全都不是她亲笔所书。
现如今到了腊月,徐家阿母着急瞪眼,干脆换了个新的媒婆。这媒婆一收了银稞子,便跟徐荣桂说了个人家。那人家姓贾,在这寿春县里,也算得上大门大户,论起富贵,倒是和魏府不相上下,比起岳家和太常卿府上,自然还是差了不少。
徐荣桂一听,虽有心攀龙附凤,可又不想将贞哥儿嫁得太高,张口却要推拒,不曾想那媒婆又道:“贾府有个小娘子,乃是这贾家的远房亲戚,是从淮南东路投奔过来的。她虽与贾家沾亲带故,又受着贾家的供养,但若是刨起根儿来,她算不得是姓贾的,就是个破落户。”
徐阿母虽总骂这贞哥儿是赔钱货,可真到了说亲的时候,她也不敢将儿子随便出手,千思万想,还是打算找个爱重贞哥儿,且出息上进的小娘子。到底是她怀胎十月生下来的孩子,她可舍不得让别人糟蹋。
她蹙着眉,又对那媒婆追问道:“这小娘子哪年生人,品貌如何?当真能看得起咱这小门小户的?”
那媒婆笑道:“徐家阿姐,你信不过旁人,也得信我。这孩子有出息,虽说是由贾家养着,但她可知道上进了,我每次去找这女郎,她都在读书写字,很是用功。她家里头虽是没落了,但祖上也是出过大官儿的。彩礼虽给不了多少,但你家儿郎嫁了她去,只等着享福便是,你又何需在乎这点儿银钱?”
作者有话要说: 剧情要快起来了~不然再在寿春耽搁笔墨的话,这文的字数不知道要飘到哪儿去了
埋下的一部分伏笔,也都要揭露啦哈哈哈
第49章 未熟黄粱昼梦纷(一)
未熟黄粱昼梦纷(一)
眼下晁四郎提起了贞哥儿说亲之事,徐三娘听着, 不由笑了笑, 清声道:“常言说得好, 搬挑口舌媒婆嘴。阿母听了她的话儿, 觉得两边很是合适,可我却是信不过她。正所谓耳闻是虚, 眼观为实, 我啊, 非要亲自去瞧瞧不可。”
晁四郎微微蹙眉,又捧着饭碗,轻声问道:“那你已见过这贾娘子了?她和那媒婆所说, 能对得上么?”
徐三点头道:“见了。我特地去了贾府,亲眼瞧了瞧那小娘子,又问了她几道科举试题, 试试她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
她稍稍停箸, 又笑道:“哪知道这小娘子,竟和媒婆所说的, 一般无二, 没甚么差别。论起相貌, 当得起清秀二字;论起才学, 也是实打实的, 做不得伪;祖上确实做过大官,她本人呢,也确实很知上进。”
晁四郎闻得此言, 眉头舒展开来,温声笑道:“如此一来,儿也安心了。对于世间男儿来说,嫁人便如同投胎,若是贞哥儿能找对人家,以后只管享福便是,三娘你也能省心不少。”
徐三娘抿了抿唇,叹气摇头道:“现如今的我啊,用四个字形容,就是惊弓之鸟。贞哥儿前几次说的亲事,乍一看起来,都挺靠谱的,事后再一回想,却都吓得我一身冷汗。若是当初识人不清,糊里糊涂地将贞哥儿嫁了过去,那岂不是亲手将我这弟弟,送入了虎穴狼巢?这一次的事儿,瞧着好似十成九稳,但不知为何,我还是放心不下,待我得了空,还要托人去扫听扫听。”
晁缃点了点头,附和道:“这婚娶之事,乃是天缘凑合。贞哥儿这亲事,还是该深虑远议,不可造次。”
二人说了会儿话儿,用罢了膳,徐三娘披衣起身,立在檐下,却见茅草屋外,山峦之间,大雪飘扬,如鹅毛鹤羽,纷纷下落。她先前来时,草间不过铺了一层薄雪,才不过眨眼的工夫,这积雪已然没过靴底。
徐挽澜见了,忙将书卷放入袖中,又将先前所写的状纸收好,这便转过身来,对着那晁缃笑道:“天色渐晚,雪愈下愈大,若是待到天黑了,我怕是不好走回去了。趁着现在路还好走,我还是赶紧下山去罢。你夜里头守园子,可得掩好门窗,小心别冻着了。”
她心里不放心,又笑着叮嘱道:“烧这炭火盆的时候,可千万莫要锁门闭窗,还是用我那手炉脚炉罢。还有,你这过冬的衣裳,满打满算,才不过三两身,这哪里说得过去?待我这官司结了,再给你做几件大袄,定要将我的四郎,扮得又美又俊。”
这小情人儿,就是爱互相操心,徐三娘怕他挨冻受寒,晁四郎则怕这雪天路泞,她下山之时,失足跌倒,摔上一跤。眼见得徐三要走,晁缃心有不舍,却也不好挽留,这便撑起绿油纸伞,挽着她的小手,踏着松软白雪,一步接着一步,将她送到了山脚下来。
娇鸾雏凤,依依话别,又定了幽期密约,只盼着几日后再来相会。二人别过之后,晁缃因夜里头要守园子,这便转身回了山上,徐三则撑伞而行,赴往城中。
待她走到帽儿巷侧的夜市之时,已然是日落西山,黄昏月上。徐三娘见大雪初停,这便收起绿油纸伞,负手而行,缓缓走入人群之中。
那唐小郎此时正手忙脚乱,在摊子上做着热气腾腾的豆腐羹。其实徐家这摊子,说不上多火热,也算不得多惨淡,但今日是腊月初雪,天寒地冻,这过往行人见着这热乎乎的吃食,难免有些迈不动步子,因而徐家这豆腐摊的生意,今日格外地好,而唐小郎,自然也是格外地忙。
唐玉藻似落汤螃蟹一般,先舀出那刚出锅的咸蛋黄豆腐羹,挨个盛入瓷碗之中,再手捧食案,将客人所点的汤羹,一一送到桌上。这大雪初落,该是最冷的时候,可他忙里忙外,额前竟生出了一层薄汗来。
徐三娘暗中瞧着,不由觉得有些好笑。这唐玉藻受了这朝代的审美影响,平时说话办事儿,多少有些柳娇花媚,忸怩作态,可现如今他忙了起来,也顾不上矫揉造作,瞧起来反倒顺眼多了。
她微微一笑,缓步上前,抬起一道食案,给几位食客送了汤羹。那唐小郎急急回到锅边,见到桌上空无一物,心上一紧,还以为是被人趁虚而入了。他正发着急,再一回头,便见徐三娘立在身前,眉清目明,盈盈欲笑。
唐玉藻微微一怔,竟一时忘言。徐三则含笑问道:“今儿阿母怎么没来看摊儿?客人这样多,只你一个,如何忙得过来?”
她此言一出,唐玉藻猛地回过神来,急急说道:“阿母回家找娘子去了。方才有两个小娘子来了咱家摊子,说是找你找不着,便来阿母这里寻问。那小娘子自称乃是岳家婢子,似有急事在身,奴和阿母不好多问,可也不知三娘去了哪儿……”
他稍稍一顿,又放低声音,轻声说道:“奴自然晓得娘子去找了何人,身在何地,只是奴早就打定了主意,绝不跟阿母走漏风声,因而也不好直说。”
徐三娘闻言,不由蹙起眉来,心里也有些猜疑不定,不知这岳家到底是出了甚么要紧事儿,非要找她上门不可。难不成那岳小青,又惹出了甚么官司?
那岳氏与太常卿一案了结之后,这徐三娘,也没再听过岳杨二人的消息。她没甚么机会见到岳大娘,只得趁着去魏府吃酒之时,和那魏大娘探问几句。只是这到底是岳府家事,饶是魏大娘长目飞耳,消息灵通,她也打听不来这岳小青后续如何。
徐挽澜叹了口气,好生交待了唐小郎一番,又说今日风雪大作,天寒水冷,叫他莫要多待,早早回家歇息。言罢之后,这徐三便步履如风,朝着那三灾八难的岳家门首寻去。
待到她行至岳府,才跨过门槛,便隐隐听得一阵凄楚哭号,由远而近。婢子低头耷脑,噤然不语,但将徐三娘引入堂中。徐三甫一入门,稍稍抬眼,便见岳大娘手按心口,倚坐案边,面色青灰,形容憔悴,显然是受了不小的打击。
徐三见状,心生忧虑。饶是她花言巧语惯了,此时也不敢胡乱开口,只得默然上前,垂手而立。半晌过后,那岳大娘叹了口气,屏退下人,拉了徐三近身,抚着她的手儿,低低说道:“早先差人去叫你,是因小青说了,临走之前,想见你一回。她向来念你的恩,便想将那些字画,送与你去。”
一听岳大娘此言,徐三娘睁大眼睛,心上一震。方才她是不敢开口,时至此时,却成了无言以对。
岳大娘却是一笑,又唤了外间婢子,叫她将那坛女儿酒搬来。色浓味醇的女儿红上了桌,二人各自斟满,那徐三娘紧紧握着酒盏,便听得岳大娘缓声说道:“先前是我对不住你了,你每次来我府上,我也不曾好生招待过你,今日就用这酿了十八年的女儿酒,飨客谢过。”
徐挽澜见她情绪尚还算平静,便低声说道:“大娘言重了。咱岳府的清粥小菜,瞧着好似寒酸,但若细细品之,皆是有滋有味,足以见得府上厨娘,手艺极好,功底极深。我这可不是客气话儿,我是真这么想的。”
岳大娘稍稍一顿,又重重叹了口气,道:“这女儿酒,乃是生下小青之时,在那桂花树底埋下的。原本打算,在小青娶夫之时,把酒挖出来,和她一块儿喝了。但那亲事,前前后后,惹出了不少事端。这饮酒之事,便只能暂且搁下。现如今她也不在了,倒不若把这酒也喝了罢。”
二人话及此处,岳大娘便举起酒盅,一饮而尽。徐挽澜也跟着抬袖饮酒,可待到黄汤入口之时,她的眉头,却微不可见地轻轻一皱——按理说来,这酿了十八年的美酒,该很是好喝才对,哪知这女儿酒,却竟带着些许苦头儿,着实有些难以入口。
这酒中涩意,岳大娘自然也品出来了。她原本情绪尚还稳定,可这酒一下肚,苦意翻涌,这妇人不由得手上微抖,两行泪下,口中颤声道:“这是小青在怨我呢。”
千愁万绪,齐齐上涌。岳大娘连连举盏,自饮苦酒,断续间将这岳小青的后事,一一交待了出来。
那官司打胜之后,杨氏病情渐重。岳大娘原本有心对她下手,可眼见着这小娘子烟黄潦倒,气息奄奄,再有那岳小青苦苦哀求,岳大娘便干脆放了杨氏一马,只等她自行灭亡。
七月末时,杨氏病逝。岳小青为此消沉不已,便连往日从不离手的笔墨纸砚,都就此搁置,任其落灰。她自己则每日卧于榻上,或是愣愣瞌瞌,好似游魂在外,或是时哭时笑,好若疯癫。
岳大娘要强一世,哪看得上女儿这副模样?某日她归于家中,进了岳小青房中,见这屋子如雪洞一般,空空荡荡,死气沉沉,又见岳家女手持剪刀,不住裁着纸钱,这岳大娘心里憋火,这便唤婢子拿来长鞭,对这岳小青笞打叱骂起来。
岳小青受过鞭笞之后,不哭反笑,只道是要洗心革面,痛改前非。之后的接连数月,她都好似换了个人,每日里捧卷而读,读的是经史子集,执笔而书,书的是策论文章。岳大娘本以为她当真回心转意,走上了正道,不曾想今日回来,却见这不孝女竟寻了短见。
岳小青先前听岳大娘说过,说那徐三娘夸她文采好,诗书画印,俱是一绝。她心里也清楚,她这些心血,待她身死之后,要么是被阿母留着,要么便是被放入棺中。只是人生在世,唯求知己,便是死前,她也殷殷惦记着,要将这些书画,托付于徐三之手。
作者有话要说: 读者“irisviel”,灌溉营养液+320170615 15:33:54
读者“irisviel”,灌溉营养液+120170615 15:33:41
读者“19844865”,灌溉营养液+120170614 10:10:43
读者“19844865”,灌溉营养液+220170612 01:18:37
谢谢各位的营养液~
第50章 未熟黄粱昼梦纷(二)
未熟黄粱昼梦纷(二)
岳大娘言及此处,抬袖抹了把泪, 随即无力叹道:“三娘子, 你来说句公道话。我这做娘的, 可曾有过一分错处?我不求她跟我似地, 每日里东奔西走,迎来送往, 一头扎到了那钱堆里去, 也不求她金榜题名, 给我考个状元回来。我只想看她,老老实实,当个平常人, 娶夫生子,在生意上也能打个下手。怎么到头来,我倒成了逼人太甚了?”
她眼下正是最难捱的时候, 徐三若是此时给她分条析理, 讲起那等所谓的“公道话”来,这可实在是有些不合时宜。
逝者长已矣, 生者如斯夫。岳小青寻了短见, 了此残生, 留给岳大娘的, 则是无穷无尽的追思与痛苦。这样的悲剧, 与岳小青之过弱,岳大娘之过强,自然是分不开关系, 但若是追根溯源,却难逃大时代的桎梏。
面对这行号卧泣的岳家妇人,徐三娘也是别无他法,只能从旁轻声安慰。她哄了这妇人约莫一两个时辰,直至夜半更深,待瞧见这岳大娘安稳睡去,她才放妥了心,将岳家女的书画揣于怀中,带着满身风尘,归于家中院内。
待到两日过后,徐挽澜带着状书,去了县府衙门。她与崔钿闲谈之时,又提起了这岳小青之事。那知县娘子听罢之后,叹了口气,纤纤素手拾起凉白剪刀,将那露香金橙,破作两半,自己留了半个,又分与徐三半个,再拿来银匙挖舀,口中则喟然道:
“我自然是瞧不上这岳小青的,软壳鸡蛋,懦弱无能,十足的窝囊种。但我转念一想,我和这岳家女,其实也没甚么差分。她是一条道走到了黑,死不悔改,我呢,虽是走到了所谓正途上,但是我这作为,算不算是另一种软弱呢?”
崔钿之语,徐三听着,却是有些不明所以。她二人虽走得亲近,但两人到底是尊卑有序,身家有别,可以一同玩乐,却说不得甚么知心话语。崔钿眼下的这般模样,徐三娘也是不曾见过。她只管岔开话头儿,说起了这打官司的事来。
半年以前,岳家官司了结,秦娇蕊也没再出来过了,据说是彻底歇了作讼师的心思,一心备考科举。秦娇娥远赴庐州读书,半年以来,徐三也再没见过她回来。
王瑞芝怀了孕,隔年仲春,便要生产。这养胎产子,生完了还要坐月子,养身子,前前后后,起码要耽搁上一两年的光景。她或是因为身怀六甲之故,情绪很不稳定,有时亲亲热热,拉着徐三说话儿,似是对这般日子很是满足,有时又话里泛酸,甚至哭哭啼啼,说甚么这一胎生完,要做些小本买卖,再不做讼师了。徐三娘见她如此,也不敢经常上门,生怕刺激着她,二人的关系,倒是由此渐渐疏远。
半年时间里,徐三娘打了不少官司,势如破竹,连战皆捷,便连相邻几个县城的百姓,都听说过寿春徐巧嘴的名头。只是她干这行当,免不了要得罪人,且还要沾来一身的骂名——唯一能缓和的办法,就是告诉别人,我这人啊,不认公理,不认人情,只认那雪花花的白银,光灿灿的金锭,有钱便能请着我。
人都知道她认钱不认人,便也不会过多跟她计较,背后骂她祖宗十八代,等到遇着了麻烦事儿,惹了官非上身,还是要来到徐家门前,奉上真金白银,请徐三娘帮着写讼状。一时之间,这寿春县城的讼师行当里,她是头一份儿的,谁人都压不过她去了。
眼下这徐三娘提起了官司之事,崔钿只管拿过来那状纸细看,匆匆一扫,便见这状纸写得丝分缕解,条理分明,引经据古,令人拜倒辕门,十分钦服。不用多想,也知道这回的结果,便如之前一样,还是这徐三占得上风。
崔钿看罢,闲闲抬眼,定睛瞧着那徐三娘的侧脸,口中则笑道:“其实仔细说来,这寿春县的案子,大多也没甚么意思。先前我赴任之前,还以为自己能办几桩杀人案,判冤决狱,执法如山,可等到来了之后,却发觉这一年到头,全都是点儿鸡毛蒜皮的屁事儿。徐老三,你一身本领,就空耗在这点儿家长里短上头,你就不觉得烦么?”
徐挽澜玩笑道:“知县娘子有所不知,你赴任以前,这寿春县里,到处皆是刁民恶棍,绿林大盗,风雨如晦,地狱变相。偏你来了之后,这寿春县立刻变了个样,是道不掇遗,夜不闭户,犬不夜吠,丰稔年熟。”
崔钿失笑道:“你少跟我这儿玩嘴皮子,你这样夸我,若是让前任知县李阿姐晓得了,你又要怎么圆回去?”
她清了清嗓子,又蹙眉说道:“徐老三,我这儿可跟你说正经的呢。你以后,还真就打算窝在这寿春县城,养着不识字的卖花郎,打着没意思的官司,过上整一辈子了?明年夏末秋初,就是三年一轮的州试,你这文章写得愈来愈好,就不打算去试试身手?”
崔钿的这番话,徐荣桂在家里头,是三番五次,来回地说,徐挽澜听得早就耳朵生茧,早就是针扎不透,水泼不进。
徐三娘手儿纤白,细细剥着橙皮,无奈笑道:“唉,要不是这旁边就是大仙楼,供着神通广大的五大仙,我还当你被我家阿母附了身呢。我觉得这日子过得挺好,官司是越打,赚得越多,卖花郎是越养,越觉得贴心。我这人胸无大志,实系凡庸之辈,不堪大用,娘子也不必枉费口舌了。”
崔钿笑了笑,见她听不进去,便也不再相劝。她手持银勺,忽地又想起了甚么,提眉问道:“你家贞哥儿的亲事,我听说,好似是有眉目了?”
徐挽澜蹙起眉头,点头道:“是有了些眉目。阿母急着定下,生怕过了这村儿,就再没这店儿,只是我心里头,却有些放不下。再说了,小弟十五岁都还没到,也不知她着哪门子的急。我今日前来,也打算找你问问。那贾府的事儿,你可有甚么消息?”
崔钿稍稍一想,随即笑道:“巧了。若说这寿春县里,谁巴结我,巴结得最紧,一个就是太常卿袁氏,另一个,便是这贾家。其余诸人,似那魏大魏二,岳家之流,人家做的是买卖,老实交税便是,我也给不了甚么好处。因而那些商户,也不过是逢年过节,给我送点儿稀罕物罢了。而这袁家和贾家,都是心粗胆壮的,想走官路,又知道我娘手腕厉害,便想着能沾沾我的光,恨不得每日里都找我去他府上吃酒,涎皮赖脸,好不烦人。”
徐挽澜闻言,皱眉说道:“那媒婆说的人,只是这贾家的一门远亲,千里迢迢投奔来的。虽是个破落户,家底儿算不上丰厚,且还是寄人篱下,但那小娘子,品貌才学,俱是上等。阿母但想着,等这两人成了亲,便买一处院子,让那小娘子搬出来住,也省得沾惹了大门大户的麻烦。”
崔钿挑起秀眉,转了转眼珠,又压低声音,凑到徐三跟前,轻问道:“那小娘子,何方人氏,姓甚名谁?”
徐三娘见她如此,心中生疑,但老实答道:“淮南东路,扬州人氏。本姓也是贾,名叫作文燕。”
崔钿闻言,收回身来,笑了一下,轻声道:“你莫怪我多想,我也不是要咒你,只是这亲事,着实有些蹊跷。贾府的酒菜不错,比我吃得都精细,我每每犯馋,便要去吃上一回。有次席间,众人行起酒令,说了些玩笑话儿,结果惹得贾府主母,当即沉下脸来。我不明就里,忙不迭地一问,倒是听了件事儿来。”
崔钿稍稍一顿,又说道:“贾府里头,有两个小娘子,一个叫做文燕,诗文的文,燕子的燕,另一个呢,同音不同字,也叫做雯雁,却是云成章曰雯,徙鸟飞为雁。为了说得方便,前一个便叫做燕子,后一个就称之为大雁。”
徐三娘薄唇紧抿,手死死攥着绢帕,便听得崔钿说道:“燕子是外头来的,寄人檐下,确如你所说,是才秀人微,家门衰落,也不忘进取之道。而那大雁,是贾府主母的亲生女,虽说生来富贵,可却痴傻疯癫。你这亲事,可得问清楚,要看名姓对不对得上,生辰八字又是怎么一番说法,而你见着的那个东床快婿,又到底是不是最后入洞房的人。”
徐挽澜听得此言,暗道一声果然如此。她皱着眉头,立起身来,这便打算推辞而去,找那徐阿母说清这事,再寻来媒婆,打破砂锅,追问到底。崔钿坐于案边,手捧清茶,瞥了她两眼,又细声说道:
“半年之前,观莲庙会的最后一日,你带着贞哥儿,还有那小狐狸精,上街游转。咱两个在桥尾遇着了,你还跟我提起过,说是庙会上有个摊子,你家阿母去赌了钱,说是转眼之间,银子翻番。我听了之后,便觉得不大对劲。”
崔钿勾起唇角,缓缓说道:“谁人要在庙会摆摊,都得事先到县衙申报。我把那些个博戏摊子,全都堆到了一块儿去,把他们赶到了清河边上,而你家阿母赌的那摊子,却是在另一条街上。这足以见得,这个赌钱的摊子,乃是有人私设的。我听了之后,便到了你说的那个地儿,想要抓个人赃并获,不曾想寻摸了遍,却是再没找到。”
崔钿言尽于此,徐三娘却是明白了过来。那摊子未经申报,且只摆了短短两日,而冯牙婆,还死命拉着徐荣桂去赌,甚至不惜自掏腰包,主动借钱。这事儿越是深想,便越让人觉得可疑,分明是有人故意设局,要让那徐家阿母赌个血本无归,债台高筑,塌下窟窿。
还有贞哥儿的亲事,来回换了几个媒婆,说的却都很是没谱。怎么这寿春县的奸人歹人,全都扮作好模好样,非要跟她家说亲来了?先前徐三只觉得是倒霉,如今一想,却是明白过来,这并非是老天爷不开眼,实在是有心人故意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