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行首,自然是要懂诗词歌赋的;而作为入幕之宾,如果不懂诗词,那就太煞风景了。
且不说那倒霉鬼都把情诗艳词记得一清二楚,就连一些纨绔子弟都知道,想要做某个行首的入幕之宾,最好懂点赏析诗词,这也是为什么《京华报》这么好卖的缘故,上面那些对诗词是赏析,简直挠中了那些纨绔子弟的痒处,所以销量才一增再增。毕竟诗词可以找人代写,可赏析功力却无人能替代的。万一这么幸运做了入幕之宾,待得行首问起诗词歌赋的时候,你口哑哑一句话都说不完整,人家行首能瞧得起你?
张正书虽然不太懂写诗词,但他做文抄公是很溜的。
“系统,有啥元宵节的诗词吗?”
张正书熟练地求助系统起来,系统很鄙夷地说道:“你傻啊,辛弃疾的那首《青玉案》你又不是不会,干嘛不用?”
“额……能用么?”
张正书无语了,要是吟诵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怕是会被曾瑾菡掐死在原地。要知道,手挽手一起看灯会的是他和曾瑾菡,蓦然回首发现的人是谁?还不是李师师!要是作死念出这首诗来,张正书觉得自己连曾家的门都进不去了,他脑袋又没坏掉,傻了才会听系统这么忽悠。
于是,很光棍地对李师师说道:“那个……李行首也知道的,这‘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现在嘛毫无灵感,自然是作不出诗词了。不知道李行首,可有诗词佳作?”
李师师摇了摇头,她对诗词的欣赏算得上是顶尖,可写诗作词嘛,功力就马马虎虎了。再加上今日她兴致高昂地出门,哪里有什么灵感写诗词啊!
接下来嘛,就是四个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气氛显得很尴尬。
张正书是不敢出什么声的,这个场面明显就是曾瑾菡和李师师在较量,他最好就是不着痕迹偏帮一下曾瑾菡,不然成亲之后,他肯定没有安生日子过的。
就这这时候,楼下突然出现一阵骚乱。
“走水啦,走水啦……”
只见不远处一家商铺后院,突然浓烟滚滚,好似火势还挺大的。
好在有潜火兵在左近,毕竟这里是御道两旁,潜火兵再偷懒,也不敢在皇宫附近偷懒的。于是,潜火队的潜火兵,拿着桶索、旗号、斧锯、火背心等器具,飞速前往那家铺子救火。而左近百姓,也有人自发地提来水桶,用瓜瓢来泼水灭火的。张正书也是大开眼界,宋朝的潜火兵就相当于后世的消防队,手里还有专门的灭火工具——唧筒,这唧筒是用长竹,下面开窍,以棉絮裹着水杆,一抽取水来,便能喷出,就好像后世的喷筒一样。潜火兵们还有水囊,是用牛马杂畜皮浑脱为袋,贮水三四石,用一丈长的大竹去掉节缚放在袋口。如果火烧到了楼棚,就用潜火兵三五人持着竹竿,调转袋口,向火源处用水浇灭。
“等等,情况好像有点不对劲啊?”
张正书突然发现了,那些从商铺里逃出来的人,一个个说得话不像是中原口音,甚至他还听到了一声“思密达”……
“棒子?!”
张正书愣住了,他也知道,这棒子国在宋朝这会叫高丽,已经尊了辽国为宗主国。但是高丽这个国家,向来自卑,又怕辽国打,又羡慕宋朝文化。所以一边修好辽国,一边和宋朝眉来眼去的。
很多人都以为高丽并没有野心,可张正书却知道,不是高丽没有野心,而是他们没有滋长野心的实力。说实话,连蒙古人都把高丽留着当藩国的小国,有多卑躬屈膝,骨子里就有多自卑,就对自己的文化有多不自信。所以,后世的棒子国才会不知廉耻地把中药、印刷术、指南针等等归结为他们国家最先发明的,甚至孔子都莫名其妙成了韩国人。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高丽也瞧出了大宋的虚弱,想要从中分一杯羹!
起码在汴梁城这么久,张正书就没听说过汴梁城中还有高丽人的。
这里面充满着一股浓浓的阴谋味道,张正书的嗅觉很灵敏,或者说,有了系统的他可以“听”到很多别人都听不到,听不懂的声音:“尹瓘,你是干什么吃的,怎么会让这里着火?”
“拓俊京、王字之,你们忘了国王交代的事情了吗!”
“回吴将军,我等并不知情……”
“吴将军,我们查清了,是有人故意纵火!”
“查到是谁了吗?”
“估计是契丹人……”
“契丹人是疯了吗,他们要做什么?”
“听说他们的使团未出辽国就被刺杀了,契丹人怀疑是宋人做的,所以想要在汴京城弄一些动静,让凶手浮现出来。”
“荒谬,天真,他们会害死我们的,不管了,先撤了再说。对了,王字之,你留下来应付那些宋朝官兵……”
……虽然这些高丽人说话的声音很小,可张正书有了系统,再小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还自带翻译功能。毕竟高丽话几百年来也没变过多少,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高丽话都是低贱的高丽平民说的,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都是以说汉话,写汉字为荣。
张正书听明白了,这些高丽人确实是密探,而是级别还不低!他们潜伏在宋朝,是有任务的。经过系统的推测,这些人是想得到宋朝的支持,因为高丽长期被女真人吊打,不知道损失多少人口和粮食,高丽忍不住了,想要讨伐女真。可又怕辽国不支持他,国中又没有多少钱银可以出兵,所以就想到了宋朝。宋朝这个冤大头啊,可以化缘的,只要放低一些姿态,俯首称臣就行了。这种事高丽也做得多了,不在乎多那么一两次。
系统啧啧称奇道:“其实这些高丽人做到现在这等地步,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瞧瞧人家高丽,弹丸小国,虽然屡遭入侵,抢掠,硬是传国四百七十五年。中国的王朝,哪怕是两汉加起来都比不上。”
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