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51节
    而前院,管家云程正带着一群小厮布置院子,屋檐上换上红灯笼,景观树上缠上红布条,院子里还牵了许多彩带,倒吊许多油纸伞。
    贴门帘,还有秦叔宝和尉迟恭的画像。
    一派祥和喜庆的氛围让所有人的心情都莫名其妙的舒畅起来,包括陈堪。
    府中的下人婢女看见陈堪也没停下手中的活计,只是随意和陈堪打了个招呼便继续忙碌。
    陈堪就这样背着手在侯府里绕了一圈。
    就连朱月澜都在带着从公主府过的管事嬷嬷和小宫女绣一些喜庆的刺绣。
    很好,每个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元正做准备,只有陈堪自己是一副无所事事的状态。
    ......
    此时,奉天殿内,朱棣正在接见匆匆赶回京师的郑和。
    两人已经在偏殿内坐了好一会儿,脸上都是一副震惊的模样。
    “你确定这是出自陈堪之手?”
    朱棣手中拿着一封信件,翻来覆去的看了好几遍。
    陈堪的字迹他很熟悉,但他还是有些不敢相信这封信件是出自陈堪之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挑动南洋的战争,为大明一统治半岛创造有利条件,太阴毒了。
    陈堪给朱棣的印象,一直都是狡猾如狐,有点小心机,但有更多的时候还是为国为民的忠臣形象。
    就算偶尔肚子里冒出坏水,那也是为了大明好。
    但现在陈堪写给郑和这封信,却是完全打破了他对陈堪的看法。
    此刻,朱棣忽然有些庆幸,还好这封信是落在了他手上。
    但凡这信上的内容流传出去一点,大明很有可能会被群起而攻之。
    郑和没有丝毫犹豫,点头应道:“万岁,臣与靖海侯接触不多,但靖海侯的亲卫和字迹臣还是能认出来的,这封信确实是靖海侯手下的亲卫亲自交给微臣的,而信上的谋划,也确实是出自靖海侯之手。”
    朱棣眉头皱起:“陈堪这是要将我大明逼向绝路啊。”
    天下谁不知道太祖爷在位时曾定下十五个不征之国。
    朱棣更是没想到,陈堪竟然会将主意打到这些国家身上。
    沉吟片刻后,朱棣屏蔽了大殿之中所有侍候的宫女太监,随后一脸正色的看着郑和问道:“郑和,你觉得陈小子的谋划如何?”
    郑和看着朱棣,脸上略微有些迟疑。
    朱棣道:“无妨,你直言就是。”
    郑和一时间有些搞不懂朱棣的想法,要说朱棣同意吧,他又在批判陈堪的谋划阴毒,不同意吧,又在这里问自己的意见。
    沉默片刻,郑和决定实话实说。
    在脑海里组织了一下词汇,郑和缓缓的说道:“万岁爷,臣以为,靖海侯的谋划固然阴毒,但对我大明却有切实的好处。
    自前宋开海以来,我中原王朝商税税收的大头便是海贸,若是能将南洋,乃至半岛都纳入我大明的领土,我大明的财富将会呈几何倍数的增长。”
    郑和选的切入点成功引得朱棣点头附和。
    而郑和看见朱棣的样子,心中便有底了。
    顿了顿便继续说道:“且臣以为,这些地方本身就是我中原故土,我大明承认前元为中原正统,那便有收复故土之责,从大义上来说,我大明不缺道义。”
    朱棣继续点头,内心深处,他便是倾向于陈堪的谋划的,否则也不会问郑和的想法了。
    他本来就得位不正,更需要文治武功来证明自己。
    而世界上没什么事情是比开疆拓土更能体现文治武功的了。
    不然他也不会要朱能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平定安南之乱。
    而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大明周边的国家大多数都被太祖爷列为不征之国,所以大明没办法直接对他们出手。
    但这个问题,在陈堪的谋划下也迎刃而解,让其他国家动手,大明再打着复仇的旗号将这些土地纳入大明版图。
    听完郑和的想法,朱棣沉思片刻,忽然问道:“以你手中现在的船只,能组建一支多大规模的船队?”
    郑和拱手道:“回万岁爷,目前臣手中的宝船福船护卫舰一共有一百三十多艘,组建一支万人规模的舰队不成问题。”
    “一万人吗?”
    朱棣扶着眉心,作沉思之态。
    随后拍板道:“一万人,作为先遣部队倒是足够了,过万元正,你便领着船队先出海一次,正好制作宝船的材料也见底了,银行的银库也快到了捉襟见肘之时。”
    郑和一愣,问道:“万岁爷可是需要臣下先去一趟倭国?”
    朱棣摇摇头:“不必,陈堪那小子在北京,连南洋都在他的谋划之中,没道理辽东和倭国能逃得过他的谋划,朕要你先走一趟南洋,将南洋的局势打探清楚,顺便将航道开辟出来。”
    朱棣说完这些,整个人忽然长呼一口气,随后眼中闪过一丝厉色:“海贸被人把持得太久了,没道理他们吃肉,朕只能喝汤。”
    闻言,郑和忍不住一阵沉默,他当然知道朱棣说的是哪些人,但朝廷有太祖片板不得下海的禁令。
    所以这几年来,朝廷只能看着那些人吃得满嘴流油却没有任何办法。
    “臣必不负陛下所望。”
    郑和朝朱棣拱拱手,心里面有些沉重。
    他常年领兵,自然知道要去开辟一个新领域有多难,但他没有选择。
    朱棣将信件还给郑和,淡淡的说道:“既然陈堪选择你作为执行对象,朕能做的,便是给你一道便宜行事的旨意,大明,不能卷入其中。”
    “臣明白轻重,还请万岁爷放心。”
    说完,郑和施施然退出大殿,独留朱棣一个人在大殿里沉思。
    忽然,朱棣像是想起了什么,连忙在一筐奏折里翻找起来。
    找了半天,朱棣皱眉道:“杨士奇,人呢?”
    听见朱棣的召唤,杨士奇赶忙小跑进殿:“陛下有何吩咐?”
    朱棣问道:“北京来的奏折可有留档?”
    “回陛下,自然是有的,陛下可是要看靖海侯的折子?”
    杨士奇有些懵,但很快就反应过来,北京那边能让陛下上心的唯有靖海侯一人。
    第三百五十二章 辽东变故
    陈堪这些日子送到北京的奏折不算多,杨士奇很快便将几本奏折递到了朱棣面前。
    这些奏折,朱棣早就批阅过了。
    杨士奇有些好奇,朱棣干嘛要再看一遍已经批阅过的奏折,还指名道姓要看陈堪的。
    可惜朱棣并没有要给他解释的意思,而是开始仔仔细细的翻阅着这些早就处理完毕的奏折。
    很快,朱棣就在奏折里看见了想看的东西。
    那是一封两个月前的奏折,奏折的内容也很简单,要求兵部拨到北京一千具铠甲,一千柄战刀。
    当时朱棣没有在意,见陈堪要的数量也不多,便直接同意了。
    但现在看来,这一千具战甲和一千柄战刀,很有可能在辽东掀起腥风血雨啊。
    是的,陈堪能想到的东西朱棣也能想到。
    以前之所以没想到是因为大明内部的事情都还没有理顺,况且大明身为天朝上国,自然没必要去打那些小国家那三瓜俩枣的主意。
    但现在这条口子被陈堪撕破,朱棣敏锐的发现或许大明的投入或许将会得到难以想象的回报。
    所以,朱棣动心了。
    放下奏折,朱棣取出大明地图,死死地盯着辽东那一大片土地。
    辽东那边的土地肥沃,朱棣在北京戍边多年自然是清楚的。
    只是奈何以往的辽东处于四战之地,所以土地便荒废了下来。
    但现在,若是陈堪借刀杀人的毒计能够成功,那他就要开始考虑移民去辽东垦荒的事情了。
    然后,朱棣也开始拿起笔在地图上圈地。
    若是陈堪在这里,一定会发现朱棣圈出来的地盘,与他在地图上画出来的,几乎一模一样。
    看着地图上勾勒出来的红线,朱棣取过地球仪对照了一下,嘴角不由得勾起一抹弧线。
    现在看来,将陈堪丢去北京这件事情是做对了。
    要是把他留在南京,陈堪的精力只会放在各方的争斗上,为名为利。
    而这才去了北京半年,陈堪便能给他这么大一个惊喜。
    两相对比之下,朱棣似乎发现了陈堪的正确用法。
    收好地图和地球仪,朱棣朝着门外喊道:“来人,传旨下去,赏赐靖海侯陈堪西直门宅子一栋,黄金千两,绢千匹......对了,再去告诉兵部,军器监这些日子生产出来的火铳全都安排人给陈堪送去。”
    朱棣嘴里吐出一大堆的东西,听得小太监一阵心惊胆战。
    这些东西,已经远远超过赏赐侯爵的规格了。
    下午时分,朱棣赏赐陈堪的消息便已经传遍了京师。
    这半年以来,京师没了陈堪,少了许多乐子事儿。
    而这还是陈堪消失半年后,京师再一次听见他的名字。
    听到这个消息,许多官员与勋贵忍不住愕然。
    他们还以为陈堪远窜北京,在朝堂上的痕迹会逐渐淡化。
    却是没想到陛下对陈堪竟然恩宠到如此地步。
    而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最先有所动作的是汉王府。
    在拿到朱棣赏赐给陈堪的礼单之后,朱高煦在第一时间钻进了王府宝库,亲自挑选了无数奇珍异宝,然后以汉王府的名义赏赐给靖海侯府。
    其次是东宫,朱高炽倒是没什么动作,但新任太子妃张氏却是亲自到库房挑出一马车珍宝送到了朱棣赏赐陈堪的队伍里,只是不像汉王府那样对外宣扬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