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01节
    至少从现在看来,朱允炆不打算将自己藏起来,自己依旧有用武之地,为这大明!
    朱允炆看向夏元吉:“户部怕是最辛苦的了,西北如何设置粮仓,需要你多多用心。”
    夏元吉凝重地答应下来。
    打帖木儿与谋求西域不同于征安南,京师向南有许多产粮区,广州更有不少粮食,营造粮仓与储备粮食难度并不大,但西北就完全不一样了,山西人口大省,粮食也就够自己吃的,多也多不到哪里去,陕西还好,关中平原至少算个粮仓,但问题是那里耕作了千余年,土地退化的有些厉害,就是不知道能抽出多少粮食来……
    好在南面川蜀有一大片良田,连年又是丰收,应该可以筹措不少粮食。而剩下的不足部分,就需要通过各地粮食进行调控,这是一项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不是随手指下地图就能确定下来的。
    徐辉祖有些不甘心,请求道:“皇上,臣虽掌管五军都督府,然全赖父亲福泽,没有军功在身,实在是难以服众。此番西北之战,朝廷将会收回西域,如此变局,如此战争定会留名千古,彪炳史册,臣想奔赴前线……”
    朱允炆深深看着徐辉祖,此人是有本事的,这一点可以确定,但他的本事到底有多大,历史没有给他这个舞台,现在要图谋西域,是时候给徐辉祖一个机会了。
    “你可以去西域,但具体担任什么职务,需要四叔说了算。”
    朱允炆笑着说。
    徐辉祖看向朱棣,哈哈大笑:“终于轮到我了,燕王,给我个先锋如何?”
    朱棣连连摇头,魏国公怎么能当先锋,万一有个闪失,对士气影响太大了,还是留在中军或后军吧。
    明月,在徐辉祖缠着朱棣要先锋的欢笑声中逐渐西移。
    八月十六日。
    大明皇帝、皇后北巡开始,京师的动静很大。
    毕竟是朱允炆登基以来第一次正规意义上的巡视地方,礼部不敢怠慢,依据帝王卤簿制度,设置了一千六百人的随行队伍。
    在朱允炆看来这排场实在是有些浪费,但在礼部看来,这已经是帝王最低的出行级别配置了,若按照最高级别的礼制,光是仪仗队就不下三千人,再加上随行的官员、护卫,没个五六千人都不好意思出门。
    “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
    卤簿本身,可以说是一种册子,上面记录的是帝王出行等级,随行官员名字、护卫数量、仪仗人员、各类礼仪器物等。
    大明卤簿制与大唐卤簿制相比,除了携带的器物有些差别外,基本上没什么区别,都是仪仗扈从,前拥后簇,车乘相衔,旌旗招展……
    无数人目送天子车架,却没有几个人知道车架里没有朱允炆,只有皇后、贤妃,但无论如何,一群人出京,随后经水师船队转运,于中午时抵达扬州。
    扬州官员受召,齐刷刷地等候在码头外。
    船只靠岸,朱允炆没有走出来,内阁大臣郁新出船宣读圣旨:“两淮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丁初晨、同知王材、左允,批验所孙德、刘春等三十六名官员,与地方士绅合谋操控盐价,着令拿下问询。士绅刘詹,贿赂官员,安插心腹,谋杀他人,需严惩不贷……”
    扬州知府庞骈等一干官员听得直打哆嗦,其他朝代的皇上巡视都是来观光旅游,玩玩而已,可朱允炆这巡游直接是拿人办案啊。
    圣旨读完,郁新扫视了下人群,看到了远处高坡上的朱允炆、解缙等人,不由有些郁闷,感情这群人在外面玩,自己只能在这仪仗队里站岗……
    一口气处罚三十六名官员,多数是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内官员,这让围观的百姓欢呼不已,因为圣旨里有一句话“盐价高如猛虎,大明子民焉能与虎伴生?”
    皇上公开说要解决高盐价问题,自然让扬州百姓兴奋。
    处理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只不过是小菜,改革盐政才是真正的大盘菜。
    朱允炆坐镇两淮都转运盐使司,与内阁大臣、户部大臣等商议之后,确定了革新盐政的方略与办法,中央钱庄正式进入盐政领域,相应弊病也被一一化解。
    至于扬州府衙内部的贪污与腐败,朱允炆也没有放过,按照刘詹提供的账册,包括安全局的审讯,揪出来十八位腐败官吏,一律抄没家产,发配北平种地。
    让人想不到的是,仅仅是这一轮抄没,就给朝廷创收二百五十九万两之多,如此数目简直让人瞠目结舌,也让所有人意识到了盐政中可能存在的蛀虫有多少。
    盐政贪腐,就没几个穷的。
    朱允炆看着一箱箱的白银,一车车的铜钱,一叠叠的宝钞,多少有些无语,昨天晚上夏元吉还在肉疼军费的问题,现在也不肉疼了,拿起银锭就往嘴里送,一脸笑呵呵地哪里有半点尚书的风度。
    夏元吉不在乎朱允炆的鄙视,用一句话为自己开脱:“只有几十万将士能吃得饱,穿得暖,打得赢,臣丢点脸面算什么。”
    被噎住的朱允炆发了火,拿走了五十九万两银子,剩下的二百万两归入户部。
    夏元吉争不过朱允炆,只好委屈巴巴地让人先把二百万两钱钞先存入扬州的中央钱庄,免得被朱允炆再打劫去。
    朱允炆很是感慨:“你们说,两淮盐政贪官就有两百多万两,那两浙盐政会不会更多一点……”
    夏元吉打了个哆嗦,解缙与郁新等人深吸了一口气,这朱允炆是抄家抄上瘾了啊。
    朱允炆确实有点上瘾,不知道明末那么多贪官,富商,家里那么多钱,为啥聪明的崇祯就不知道抄几户,真要抄没十几二十个贪污、富商家产,比收几个省的财政都多,何至于加什么三饷,也不需要便宜什么李自成了……
    “天下盐政,都需严查,一查到底,无论到谁,绝不姑息。”
    朱允炆治理验证贪腐的决心很是坚决,为了银子,不,为了正义,为了廉洁,为了百姓,你们贪了多少吐出来多少,该搬家的搬家,该搬脑袋的搬脑袋。
    郁新接管了扬州府衙,专门处理冤案错案,衙门大门昼夜不关,广告百姓:
    民有冤情,击鼓鸣远。
    帝王亲临,黑白两断。
    百姓听闻,蜂拥而至,数十个冤案堆叠,其他人都是围观吃瓜的群众……
    第七百一十六章 乞丐般的灶户
    冤案还不需要朱允炆亲自坐镇,郁新、解缙、杨士奇等这些老江湖完全可以处理妥当。
    一些久而未决,屈打成招,冤案错案,仅仅过了三日,就被这些人处理得干干净净,该打的打了,该放的放了,该杀头的也不需要等九月了,朱允炆红笔打个勾,这个人就没了。
    事实上,朱允炆也就勾决了三个人,两个十恶不赦的罪犯,一个是扬州推官,一堆冤案都是他亲手打造出来的,这种人报送三法司审核也是个死。
    扬州肃静了,盐价快速回落,一度从每斤十八文跌至每斤九文,最后稳定在了每斤十文,与南京盐价持平。
    逛够了扬州,盐政处理了,案件也清了,吏部正忙着从京师调人过来补缺,朱允炆则带皇后、贤妃、夏元吉、杨士奇等人先行一步,沿京杭大运河抵达高邮。
    高邮原本是一座不起眼的城,但因为张士诚在这里建都,称诚王,立国号大周,改元天佑,让高邮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建都”。
    虽然张士诚曾在这里抵抗过元朝百万大军,也抗住过朱元璋六年五次进攻,但终究败在了朱元璋的第六次进攻之下。
    踢开了张士诚,朱元璋才真正将目光投向了山东、河南与元朝大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邮之战的结束,让朱元璋结束了“诸侯争霸”,真正放开手脚“问鼎天下”。
    朱允炆带人来高邮,并不是回味历史的,而是想要查看高邮所的设置状况。
    将一些卫所合并与撤销是朱允炆的军策之一,而高邮所则是新设的,洪武朝并没有在高邮设置卫所。但朱允炆认为高邮城池坚固,又扼守京杭大运河,南通扬州,北逼淮安,一旦这里出了问题,很可能会截断京杭大运河。
    反过来,如果淮安、扬州有变,高邮则可以成为一个支点,南北支援都很便捷。
    基于诸多考虑,朱允炆特意在高邮设所。
    而高邮所军士是从西北迁移过来的,包括其家人在内,在这里能不能生活的习惯,生活状况如何,朱允炆总需要亲自去见一见。
    高邮城虽也坐落在京杭大运河一旁,但远不如扬州繁华,来这里的商人并不多,好在城中有八千余户百姓,街上小营生的还是不少,算得上热闹。
    马恩慧、贤妃已经丢掉了朱允炆,在丛佩儿、楚芸等安全二局的陪伴下去逛街了,没办法,有夏元吉、杨士奇等人跟着,马恩慧也放不开,总矜持着不白出来一趟了……
    朱允炆每到一处,总喜欢坐在酒楼里听听故事,找人闲聊几句,几人刚停下脚步,想要步入一家酒楼,就听到远处一阵骚乱,还夹杂着一阵叫喊声:“抓人啊,抓住逃灶,别跑!”
    逃灶?
    朱允炆微微皱眉,转头看去。
    刘长阁、汤不平站在了朱允炆左右,警惕地看向前方,在朱允炆周围,一些百姓打扮的人也止住了脚步,将手伸向隐秘之处。
    街道之上跑来两个人,一大一小,皆是衣衫褴褛、赤脚蓬头,虚浮的脚步拼命地向前跑,但饥饿与瘦弱的身体却没有办法提供更多的力量。
    “让让,快让让。”
    大人拉着瘦弱的孩子跑来,大声喊着。
    道路上的百姓纷纷避开,但有些百姓的表现多少有些奇怪,他们虽然避开了两个如乞丐一般的人,却不约而同地挤到了他们路过的道路上,挡住了后面的衙役。
    似乎,不,他们确实是在为这两个人争取逃脱的时间。
    朱允炆盯着越来越近的两个人,突然之间,孩子脚下不稳摔倒在地,大人见状连忙拉起,却发现其脚已在流血,走不了路了,不由拉扯着喊道:“翠翠,爹背着你跑,快点起来。”
    孩子哭丧着脸,推开大人:“爹,你快跑,我跑不动了,快,不要管我。”
    大人不听劝,转头看衙役已近,不知道哪里来的力气,一把将孩子抱了起来就向前跑。
    两个衙役见状怒吼:“田老四,你跑不掉了!”
    一个衙役将手中的水火棍对准田老四,如掷标枪一般投了过去。
    田老四没有提防,后腰吃了一记重击,整个人向前扑了过去,怀里的孩子更是撒手飞出,田老四惊呼:“翠翠!”
    噗!
    衙役伸出脚重重踩在田老四的身上,田老四瞪大眼珠子看着前面,只见一个汉子抱住了孩子,并没有摔着,不由松了一口气,然后将脸贴在了冰冷的地上,双目满是绝望。
    汤不平将瘦弱的孩子放了下来,孩子连忙跑向田老四,刚到近前,就被衙役一脚踹倒在地,刚挥舞起水火棍就要打,就听到一声雷呵:“住手!”
    衙役见状,止住动手,循声看向朱允炆,打量了一番,厉声道:“衙门办差,我奉劝你不要掺和,小心把身家性命也搭进去!”
    朱允炆看着倒在地上挣扎着爬向大人的孩子,看着大人伸出手想要抓着孩子,两只手隔着一尺远,却只能一寸寸地移动。
    “他们所犯何罪?”
    朱允炆问。
    衙役呸道:“所犯何罪与你有何干系?”
    刘长阁忍不住,目光凶戾:“说话最好是老实点,问你什么答什么?”
    衙役根本不理睬刘长阁,对朱允炆等人说:“衙门的事,岂容外人询问。”
    说完,衙役弯腰就想要将女孩提起,可手还没伸到,就感觉一阵风来,随后便是一声清脆地“咔嚓”声音,衙役低头看着不自然摆动的手,随后发出了尖锐的惨叫声。
    另一门衙役见状马上拿起水火棍,指着动手的刘长阁喊:“你竟然敢殴打官差,你想造反不成!”
    刘长阁冷冷地看着对方:“不想骨折就老老实实站在那里回话。”
    朱允炆走向小女孩,弯腰扶起,看着女孩黝黑的脸上有着七八处伤疤,到处都是小小的凹坑,不由有些心疼,女孩站起就跑到了田老四身旁,哭喊着:“爹,快起来,起来。”
    田老四翻过身,深深呼吸了两口,才喘息过来,看着一旁骨折冷汗直下的衙役,还有一个畏惧不敢向前,随时准备跑路的衙役,摇了摇头,对朱允炆等人说:“你们快走吧,犯不着为了我们糟了灾祸。”
    这是一个好人,至少是有良心的。朱允炆如此判断,问:“你们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抓捕你们?”
    田老四悲伤地说:“我们是樊川灶户,没了活路,趁着天黑跑了出来,好不容易跑到了高邮,准备找一条船向北去,可惜没跑出去,被衙役给抓住了。”
    灶户!
    朱允炆知道,这是大明户籍中的小类户籍人口,他们这类人只有一个工作:
    制盐。
    元代就有灶户,明代灶户的主体依旧是元灶籍人口,但考虑到人死了不少,逃了不少,只用元朝时期的灶户不够用,朱元璋就下令,就地征民,两淮盐场附近是有百姓的,直接划入到灶户之中,还有一些罪犯,该流放的也不用流放了,送去充当灶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