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141节
    一些数学老教授们却能够理解,为什么王浩能轻松完成数学界没有完成的证明,而其他人辛苦做研究也无法得到结果。
    这就是人和人的差距,数学界的差距就更大了。
    那些能在数学基础研究领域有成果的数学家,一定都会是那种极为拔尖,极为聪明的人。
    这种人是一般人理解不了的。
    比如,陶哲轩。
    陶哲轩的出名并不是因为获得了菲尔兹,甚至可以说,多数人都不知道他依靠什么领域的研究获得的菲尔兹。
    陶哲轩最出名的是他的‘神童履历’。
    他在年仅8岁的时候,就已经升入了中学,还在离家不远的弗林德斯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
    年仅13岁就拿到了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金牌,这个记录一直到现在都没有被打破。
    他14岁进入弗林德斯大学数学系,并在16岁获得了荣誉理科学位,一年以后,就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被阿迈瑞肯普林斯顿大学录取攻读博士。
    这个履历摆出来,哪怕是其他的菲尔兹获奖者,也都会感到自惭形秽。
    听起来,十四岁上大学,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但要考虑他是先拿到了一个国际奥林匹克金牌,创造了奥林匹克金牌的最低年龄记录。
    在拿到金牌前的两年,他分别获得了银牌和铜牌,换句话说,他从11岁开始就参加奥林匹克竞赛,并且能够获奖,而同龄的孩子小学都还没有毕业。
    另外一个例子是皮特-舒尔茨。
    舒尔茨上大学的时间要晚得多,但他只用一年的时间,就拿到了名校波恩大学的数学学位。
    国外名校都是宽进严出,每个学生想要毕业都不容易,皮特-舒尔茨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所有科目,并且数学专业课都获得了极为优秀的成绩。
    显然。
    这不是常人能够理解的。
    好多数学老教授都很清楚,数学基础研究领域,并不是通过努力就能够有成果的,天赋比努力重要的多,他们努力了一辈子,也只能做一些数学理论边角料的研究工作,而有些年轻人三十岁前,就能够凭借对某个领域的贡献获得菲尔兹奖。
    这怎么比?
    差距实在太大了,根本不是努力能够追上的,像是王浩这种数学天才,理解不了才是正常的。
    网络上的舆论热议,对王浩其实没什么影响,最多就是更多人谈论一下而已,而受到更大影响的是丁志强。
    丁志强出名了。
    有的视频后面,出现了一个被王浩看好的小胖子,王浩还拿出两本书给小胖子,很热情的想让他学习,来增加基础知识。
    于是好多人都知道,王浩看好一个叫丁志强的学生。
    这在网络上被谈论的并不多,毕竟丁志强只是个学生而已,一个高校教师会有很多学生,看好某个学生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在西海大学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所关联的物理系,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丁志强,还知道他是被王浩看好的学生。
    丁志强成为了物理系的名人。
    有些老师上课的时候,都会特别关注一下丁志强,看看他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有些课程的老师,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都下意识会想起丁志强,就导致丁志强想逃课都不可能,甚至上课还必须认真听讲。
    这还不是最痛苦的。
    周末的时候,丁志强终于能轻松的休息一下,他拿起手机准备打上一盘游戏。
    旁边室友看到了,顿时提醒道,“丁志强,你在干什么?你怎么能浪费时间打游戏呢?赶紧卸载了!”
    “看书、看书啊,王浩老师这么看好你,你不能让他失望啊!”
    其他两个室友也满是赞同的看过来,“丁志强,你可不能像我们一样玩物丧志啊,有时间就多看看书!”
    “你可是我们宿舍的希望,还指望你成为数学家呢!”
    “等以后你成为了数学家,不说拿到菲尔兹,只要拿到个小奖,我也能出去吹吹牛啊……”
    “赶紧看书,不要玩游戏。”
    “……”
    丁志强黑着脸放下了手机。
    几分钟后,有个室友招呼其他人一起开黑,丁志强马上又拿起手机,积极的进了开黑的房间,“加我一个!”
    他马上被t掉了。
    那个室友再次提醒丁志强不要玩游戏,随后对其他人说道,“走,我们去旁边寝室,不能影响丁志强学习!”
    “对,走吧!”
    “丁志强,好好看书。”
    “……”
    看着室友们一起走出宿舍,丁志强忽然有种想哭的冲动,为什么会这样呢?
    他想玩游戏,也想开黑,不想看书啊!
    “啊~~~”
    看着书本上的内容,他感觉自己快疯了。
    ……
    一个周末里,王浩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教研室。
    周末的时间,教研室还是比较安静的,一个人闷在里面耐心的做研究,成果进度也比较显著,他已经完成了大半儿的证明。
    角谷猜想可不是数学小问题,整个证明需要用到它所研究的整个方法,并且需要很长时间去仔细斟酌、计算、推导。
    即便是有了大方向的思路,也知道整体的过程,还是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他感觉整个证明过程要写二十页左右。
    二十页听起来并不算太多,实际上,相对于一个问题的证明来说,内容就已经非常多了,证明的每一个步骤转换都需要仔细研究,可以说每一步都进行的非常有难度。
    王浩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在做研究,中途感到疲惫的时候也会休息一下,然后他看到了曹东明发过来的手机通讯消息。
    “王浩教授,你的研究进行的怎么样了?”
    “有没有进展啊?”
    类似的消息,曹东明发过来好几条,而且还是不同时间发的。
    王浩才想起还有一个‘任务一’的研究,他扫了一眼发现灵感值达到了‘130’点,研究可以说已经完成了。
    但是他实在没有心思去做什么材料数据挖掘内容的总结,干脆就回了一条,“最近很忙,等我有时间一定总结一下。”
    他刚想放下手机就看到了一条回复,“在忙什么?”
    两秒后,消息被撤回。
    又一条消息发了过来,“谢谢,打扰了,您忙。”
    “??”
    王浩有些不明白,也没有太在意。
    其实曹东明就想催一下王浩,但又怕引起王浩的反感,他最近手里的项目进展顺利,只是一个熔炼温度的调整,就让两个项目有了不小的进展,预计比正常进度快上两个月以上。
    这种进展速度实在让人很惊讶。
    最主要还是感觉目标明确,而不像是原来一样进行无头绪的实验,只能用不断的实验,积累经验来提升进度,消耗了大量资金不说,还不一定能有成果。
    利用王浩研究的数据分析方法,对于工序进行科学性的分析,能够大大减少经费消耗,还能够快速达成目的。
    曹东明只是体验了一次就已经爱上了这种感觉。
    航空材料院好多人知道了消息,也同样感到震惊不已,他们顿时对王浩的研究更重视了,好多的材料计算及数据挖掘专家,都开始仔细研究王浩的数据分析方法。
    只不过因为方法内容实在太过于复杂,想要全部理解需要不短的时间,理解的不通透放在应用上就不一定准确。
    航空材料院方面还是希望王浩能再来做一下讲解,尤其说一下他的方法该怎么应用。
    对面。
    曹东明看着王浩回复的消息,稍稍感到有些失落。
    曲世刚顿时问道,“怎么样?”
    曹东明有些郁闷道,“王浩教授说他很忙,有时间会帮忙整理一下。”
    “这就是明显不愿意帮忙了!”曲世刚用力皱起眉头,“肯定是上次做报告,我们来听的人太少了,也招待不周啊。”
    “现在他也不愿意在这上面投入精力了。”
    “要不想想办法?”曲世刚思考着说道,“这样我们去西海大学转转,再请王浩说说?算是赔礼道歉也行啊,他这个方法对我们太重要了!”
    旁边一个教授思考着问道,“这个办法好,但是,以什么名义呢?不能说是道歉吧?”
    办公室里几个人陷入沉思。
    曹东明忽然道,“要不然这样,我们联合几个部门以考察纳微实验室的名义,去一趟西海大学?”
    “西海大学的纳微实验室,在纳微材料的研究领域很有特色,航空有很多材料,也需要用到纳微技术。我们就以这个名义去……”
    “好主意!”
    曲世刚听的眼前一亮,“我们是做材料研究的,就以考察实验室的名义去。到时候就算是当面道个歉也行啊!”
    “面子是小、研究是大!”
    “对对对……”
    ……
    综合楼办公室。
    王浩的疯狂模式终于结束了,他已经完成了主要的证明部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添加一些步骤,从头到尾仔细完善一下。
    如果要投稿论文,还需要再仔细过一遍,把主要证明过程列上就可以了。
    这天是周二。
    上午的时候,办公室里很冷清,就只有张志强和王浩在。
    张志强注意到王浩一直都在忙,他问了一句,“你在忙什么呀?又是什么‘小研究’吗?”最后几个字带有点儿讽刺意味。
    王浩所谓的小研究,可能对于其他人来说,都会和成为无法解决的大问题。
    王浩点了点头说道,“还是证明个猜想,但不是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