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006章
    第660章 伦敦不高兴
    “我想尼日利亚的民族问题应该怪不到英国身上,在我们来之前,尼日利亚就已经这样了,可不是我们让豪萨人信和平教的。”
    阿齐克韦曾经在美国留学过,艾伦威尔逊提及这段经历,在和如何反对英国联系起来,在性质上可以说是非常严重,第二段话则提及了当前尼日利亚面临的民族问题。
    “毫无疑问的是,豪萨人作为多数民族,理应有更大的权力。这符合民主政治的基本规则,少数服从多数。我想,把尼日利亚的未来交到豪萨人手里,是负责任的,也是最好的结果。”
    “当然办法不是只有一个,如同英属印度分裂之后转入敌对,有一部分声音认为要避免这种悲剧,对一些殖民地进行调整,采取分治的策略可以避免这一点,这也不是没有道理。”
    一边翻阅着资料,艾伦威尔逊用很轻柔的声音说出这番话,表情也非常明事理,甚至可以说是真诚,他就是这么认为的。
    随着当事人的到来,艾伦威尔逊脑海中的键政记忆也被唤醒,想起来了阿齐克韦确实是尼日利亚国父,这是没错的。
    但还有别的,那就是独立之后的尼日利亚刚开始确实在伊博人手中控制,伊博人甚至还觉得不够,民主政治给了其他两个民族机会,不如实行军政府模式,发起过军事政变。
    在军事政变之后利用军队,把其他民族的势力打垮,构建成完整的尼日利亚完成发展。
    但伊博人本身是三个民族当中占据面积和人口最小的,最弱的一个竟然开启了军事政变的先例,就别怪别的民族也这么干。这种例子一旦出现,就是谁拳头大谁站理了。
    最终尼日利亚落入了以约鲁巴人奥巴桑乔为核心的,豪萨人军政府手中。
    奥巴桑乔是约鲁巴人,本人是基督徒,但是围绕在他身边的军方势力却以豪萨人为主。
    豪萨人本身就是尼日利亚最大的民族,和伊博人云集在各级政府不同,豪萨人是大头兵的主要来源,其实刚开始军方的高级官员也以伊博人为主。但以低级军官为主的豪萨人经过了几次政变,把伊博人的势力清除。
    从这一点就知道奥巴桑乔在统治尼日利亚期间,并不是没有手腕。他所在的约鲁巴人,既不像伊博人在英属时期就是尼日利亚的官员,又不像豪萨人是军中的多数。
    但最终是奥巴桑乔拆掉了以三大民族为基础的分区管理,将尼日利亚的民族矛盾压了下去,当然压下去是仅限于他任内。
    阿齐克韦听着艾伦威尔逊又是分析,又是威胁的话,不由得反驳道,“尼日利亚是一个整体,所有人都是尼日利亚人。”
    “哦,当初尼赫鲁和阿里真纳也这么说。找荷兰人麻烦的苏加诺也这么说,你们是一起商量好的么?”艾伦威尔逊噗嗤一笑,自语道,“毕竟想要做一个国家的国父,这种利欲熏心不是不能理解,睁着眼睛说瞎话是必备技能,阿齐克韦先生,你一定是一个好领导人的,在你活着的时候。”
    这并非是一个死亡威胁,艾伦威尔逊的话十分真诚,他就是这么认为的。
    两人的立场迥异,自然是共同语言不多,不过阿齐克韦很快就发现,这个伦敦来的官员十分坦诚,有些话虽然说的难听,但在英国人现在的角度,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就比如在临走之前,把尼日利亚的控制权力给三大民族的任何一个,其实对伊博人最主要的威胁,还是宗教不同,人数还更多的豪萨人。
    当然这种坦诚是建立在威慑的基础上,艾伦威尔逊表示,当前阿齐克韦所代表的伊博人,在英王刚刚病逝,王储还没有登基的时候提出自治要求,让伦敦很不高兴。
    阿齐克韦则解释,这是一种自发的呼声,并不是非要在这个时候让伦敦不高兴。
    “哦,原来是这样!”艾伦威尔逊总算是感觉到,这个泛非主义者似乎也不是不能沟通了,换了一副口吻,“阿齐克韦先生,难道你指望英国帮你消除尼日利亚的民族矛盾?然后把所有杀戮的责任都承担?让全世界对英国进行抨击?然后再把整个尼日利亚送给你?不会吧?”
    “我想在正常情况下,不用你泛非那种一厢情愿的思想考虑问题,你应该知道英国人离开之后,尼日利亚应该会在哪个民族的手中。不然我们试试?在英国离开之前,进行一次民主选举?看看谁能赢?我们就把尼日利亚交到这个民族手中,怎么样?”
    阿齐克韦欲言又止,最终张了张嘴什么也没说,他不是没有反驳的说辞。只是感觉自己的主张,并不一定在选举的时候胜利。
    “我不希望看到一点,还有就是,如果伊博人还不配合的话,英国并不介意把英属喀麦隆交给法国托管,我相信以这个条件换取法国对英国在西非事务上的支持,是轻而易举的。”
    艾伦威尔逊不怀好意的盯着阿齐克韦道,“你和我都懂,这意味着什么。再闹我就这么干,到时候你可不要后悔。”
    英属喀麦隆只占喀麦隆的一小块,喀麦隆本身是德国殖民地,战后被英法两国分管。其中法国的那一块超过原本喀麦隆的百分之九十。而英国这一块是伊博人的跨境居住地。
    艾伦威尔逊提及把英属喀麦隆交给法国,毫无疑问的结果是,本身在三大民族当中人数最少的伊博人,人口更和其他两个民族无法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