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23章
    “嗯,那我们进去看看吧。”
    看着眼前的兵仗局衙署,崇祯皇帝伸手道:“也叫朕看看,你们武备院这边,是否切实履行相应职责了。”
    “喏!”
    小农经济下的各类衙署,乃至所辖各类产业,仅论效率这一块,在崇祯皇帝的眼里,还是比较底下的。
    作为大明的军工产业重地,能进驻到西山的一应衙署,必须保持高效的运转,先前那套呆板、落后的运转机制,必须要全面摒弃掉。
    崇祯皇帝在徐光启、宋应星他们的陪同下,走进这兵仗局衙署之际。
    黄得功却走上前,对朱纯臣、汤国祚、孙祖寿等勋戚、大臣,微微一笑道:“诸公,这西山的一应衙署,除武备院的官员,能自由进入外。
    包括西山火枪营在内,都不能随意进出。
    还请诸公能够见谅,此乃陛下所定,我等就暂且在这兵仗局衙署外,恭候御驾吧。”
    “……”
    被拦下的朱纯臣、汤国祚等在职勋戚,一个个剑眉倒张,怒视起黄得功,他们可是当朝勋戚,竟被拦下来了。
    反倒是孙祖寿,却表现得很淡定。
    甚至还神情平静的,扫视着把守在兵仗局衙署外的一众锐士,心里暗暗感慨起来,这黄得功练兵还真有几分真本事啊。
    第九十七章 奖惩制度
    对黄得功所做之事,崇祯皇帝都听到了,但是却没有理会,西山藏着太多的机密,越少无关紧要的人知道,越好。
    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地方,能在那里做事的人,无一例外,其家眷悉数都迁移到西山,搬进西山营建的居住区。
    甚至在西山这个地方,崇祯皇帝还筹建了几座小学堂,叫搬进西山居住区的孩童,悉数进来培养。
    “陛下,按照您当初的旨意,武备院所辖的一应衙署,都要根据实际的生产需求,细化成相应的工艺流程,以确保生产的效率。”
    走进兵仗局总驻地后,宋应星走上前,伸手介绍道:“此处是火药生产的原料作坊,量产火药的一应原材料,都会在各自的区域内,处理并收容各类原材料。
    在原料作坊这边,有大匠师一人,总管生产管理事宜,匠师四人,另还有二十七名各级匠户,二百七十一名学徒。”
    在宋应星的介绍下,崇祯皇帝走在这原料作坊内,说是作坊,实则就是车间,占地空间是极大的。
    想有效提升生产力,在没有工业的加持下,用流水线作业的方式,细化生产工艺,明确学徒培养制度,是唯一能走的路。
    说来叫崇祯皇帝觉得悉数,神州所经历的战乱和浩劫太多了,以至于老祖宗传承的诸多宝贵技艺,都最终失传了。
    像流水线作业的方式,在先秦时期就被秦国广泛运用,所生产出的各类军械、弓弩、箭矢等,为大秦一统神州,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明确这些制度,你们武备院这边,没少费心思吧。”
    崇祯皇帝一个作坊,一个作坊的视察着,对随驾的宋应星、焦勖他们说道:“尤其是叫那帮匠户,将家传的本事,传授给外姓学徒,一个个没少闹脾气吧?”
    “陛下英明。”
    焦勖此时上前说道:“的确是费了不少心思,也幸好有邓玉函、汤若望他们,在旁提出不少好的良策。
    才使得武备院所辖一应衙署,最终都悉数落实这些制度新规,不然想要明确这些事情,只怕要破费些功夫。”
    “哦?”
    崇祯皇帝眉头微挑,看向邓玉函、汤若望他们,说道:“几位卿家,你们都用了什么办法,能解决此事的?”
    对待汤若望这帮西洋传教士,崇祯皇帝的态度很明确,要重用他们,但同时也要提防他们。
    像西洋各国最精华的那部分,要及时的嫁接到大明的文明上,融会贯通之后,成为大明的一部分。
    像西洋那边的种种糟粕,就不必在大明落地生根了,尤其是教派思想这部分,想在大明进行传承,必须符合大明的道德观才行。
    西洋的那一套,在大明治下行不通!
    “启禀陛下。”
    汤若望走上前,作揖行礼道:“其实方法很简单,允许西山这边的匠户子嗣,在这里接受学业,同时张布奖惩制度。
    这些其实都是陛下先前提过的,只是西山这边,先前上下缺少沟通,底层的这些匠户,不清楚陛下的圣恩,所以难免就有所保留。”
    相比较于西洋的开放,东方要含蓄内敛些,这是两种文明下,所孕育出的不同特性。
    没有好与坏。
    没有对或错。
    对崇祯皇帝来说,从事军工科研、生产的地方,必须要有开放的思想,要懂得吸收外来的先进思想,大明在火器这方面,并不落后,只是特殊的大氛围,导致除了读书做官外,其他都不被人所重视。
    其实又何止是军工这一方面,像中医、纺织等各行各业,都被一帮自命不凡的读书人,乃至是官绅,在心底里很是鄙夷。
    士农工商的阶级划分,在数千年的传承下,已然是深入人心的存在,想扭转这一不好的是想,要耗费很长的时间。
    “朕先前所言的奖惩制度,武备院这边,必须要严格落实下来。”
    崇祯皇帝听后,伸手说道:“不要怕给底下的人,发放银子,这些不用你们担心,内帑会直接调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