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寒门之士[科举] 第198节
    他当初因贿赂高拱被弹劾,之后回乡两年,又靠讨好李伟与冯保回了京,进而受张居正提携入阁。
    这些老黄历人人皆知是一回事,被翻出来又是另一回事,他如今官至内阁首辅,本应是文臣的表率,却被冯保指着鼻子骂。
    张四维深感丢脸,便向天子上疏,称自己无颜居首辅之尊。
    天子道:“罪臣之言何必听信?朕对张卿家十分信重。”
    但不管怎么说,这件事张思维做过便是做过,朝中有看不惯张四维的官员取笑他,说他心比天高,脸比地厚,换成旁的官员,早就卷铺盖回乡了。
    永宁公主一事至此正式落幕,天子不敢再将这事交给太监,便令礼部、詹事府官员一道商议,□□间俊杰为公主之婿。
    但驸马着实难挑,比选后妃难度高上数倍,毕竟当了驸马就不能走仕途,青年俊杰们心中只惦记着科考一途,谁也不愿将自己拘束住。
    世人皆知,软饭也不是那么好吃的。
    那恶意隐瞒天子的梁家被天子毫不客气判了流放,梁邦瑞挨不住路途艰苦,在半路上就没了性命,其父母也吃了许多苦头。
    梁父任过官,家中颇为富裕,若是安安稳稳过日子,即便梁邦瑞活不长,也不会致全家遭殃。
    ……
    吴兑的提议,柳贺在阁臣议事时提过数回。
    他觉得边饷要给足了,然而张四维所说的客观情况也切实存在——边线此时无战事,边饷发足了,别处能用的银子就少了。
    “柳阁老心系边事,本辅自是明白,但柳阁老可知,山西、操江、宁夏各地皆缺银,以朝廷的银两,如何能够赈济各处?”
    申时行于此事无可无不可,王锡爵则站在柳贺这边,但最终仍是僵持着。
    之后又召来六部尚书、侍郎等再议。
    自柳贺入阁以来,这还是第一回 召开廷议。
    廷议的形式与会推、廷推相似,内容则不同,廷议之前,先由内阁官员将其所议之内容备揭帖交予各衙门官员,再对具体事务进行协商,协商结果报给天子,由天子下定论。
    廷议是大事,事由各衙门官员都已知晓,众人来时,视线不免往柳贺的方向多看了两眼。
    能到这个位置的官员无一不是人精,众人都清楚,在这桩事上,无非是张四维与柳贺意见不合罢了。
    柳贺才入阁几月,便有了和张四维掰手腕的能力,这着实令人侧目。
    文渊阁内十分安静,众官员并未交头接耳,就算平素相处甚笃的官员,此时
    也只互相交换个眼神罢了。
    吏部尚书王国光。
    礼部尚书余有丁。
    户部尚书张学颜、工部尚书曾省吾、刑部尚书严清及兵部尚书吴兑均是一脸肃穆之色,其余在场官员或埋头苦思,或眉头紧皱,倒没有谁神态十分放松。
    内阁四位阁臣居于上首,此事虽与柳贺息息相关,他神态却十分放松,有滋有味地品起了茶水。
    六部几位尚书先不必说,九卿衙门的官员他大多都识得,这些人心中是何想法,柳贺大约也能猜中一二。
    张四维先出声道:“柳阁老的意思,各位想必已经明白了,边饷事关重大,然朝廷各处花销众多,就算要付,恐怕也不能尽付。”
    若是张居正为首辅时,他一人独掌票拟之权,朝廷要是不需经其余几位内阁学士协商,他写下票拟,再由司礼监掌印太监批红,朝廷大事便可决定,可张四维无论为人为相都远不如张居正,他独掌票拟权,次辅申时行第一个就会不同意。
    因而如今,票拟之权由四位阁臣共掌,朝廷大事由四人共同协商决定。
    柳贺道:“元辅,我并非无的放矢,四川、山西等地兵饷缺口甚大,若再有拖欠,恐引起兵卒哗变,你我都担负不起。”
    其实这就涉及到银子该怎么花的问题。
    张四维话虽说得冠冕堂皇,但在场官员都清楚,此前天子以填充后宫为借口开口要钱,张四维这首辅批了一笔,之后永宁公主议婚、册封九嫔及为潞王制作大婚袍服等又花了一笔,苏松嘉湖这几年遭了灾,还是地方上特意请旨,天子才允了其陆续呈进。
    在侍奉天子一事上,张四维的确比前任张居正要失去的多。
    但柳贺的想法又有些理想主义了,户部尚书张学颜和吴兑为官生涯多有交集,吴兑来找他求援时,他都不敢将话说得太满。
    众官员低声议论了起来。
    就在这时,礼部右侍郎许国突然问柳贺:“听闻柳阁老有意令兵部兵器司与工部一道研发火器,可有此事?”
    柳贺颔首道:“的确是有。”
    “火器研制便要许久,之后阁老可能保证各地边军都配备?”许国道,“若依阁老所想,其后续花费恐怕更是惊人。”
    柳贺轻声道:“此事我也想过,各位可曾阅览近期的《育言报》,西人研发的火器十分精湛,我听闻,近日有一泰西传教士,其名为利玛窦者,正于果阿至广东香山墺,其所携者,便是泰西所用之火器。”
    “阁老所想只怕太远了,泰西与我大明何干?自太/祖开国来,我大明与他国之往来只有贡途,阁老莫非是觉得,他泰西人能破我大明国门不成?”
    柳贺心道,如今自然是不能的,但几百年后就说不定了。
    “各位,戚家军在战场上之所以战无不胜,正是因戚家军兵卒有四成配了鸟铳。”柳贺道,“我以为,锐器未必人人都要配,但先有是极必要的。”
    “何况此事并非今日商议之要事,右宗伯若有异议,不妨廷议之后再商,如何?”
    柳贺已这般说了,官员们自然也是赞同,话题便又转移到了边饷上。
    张学颜与吴兑一道将各边镇所耗钱、人、马等数据一一列上,果真,除辽东以外,各地边镇都缺银,便是分布在富庶之地的卫所,纵是有地方接济,开销依然紧巴巴的。
    大明天下是靠打仗打出来的,两百年后,各边镇军纪松弛,兵卒战意远不如洪武时,加上朝廷以文驭武,武官升迁之途十分狭窄,兵卒们自是更缺少动力。
    但钱给还是不给?
    多少还是要给的。
    全不给,这锅就是各地总督和兵部背了,朝廷如今也不是最缺银的时候,该出的钱还是要出的。
    不过此事若只有吴兑一人坚持倒也罢了,偏偏张四维与柳贺两位阁臣掺和了进去,那事情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了。
    除了这二人外,也要顾及天子所想。
    九卿衙门正官及六部侍郎将自己所想记下,交予兵部右侍郎,结果并未当堂公布,但据一位离张四维十分近的官员说,看到廷议结果的瞬间,张四维面色十分不好看。
    下衙之后,吴兑邀柳贺上门,向他细述了一番如今的苦处——他之所以争边饷,也并非全为边关将士。
    “自元辅归乡,王蒲州、方嘉鱼所揽功绩皆系于我一人之身。泽远你也知,大司徒也是因军功起家,元辅在任时,提携了不少在边事上有功的官员,若元辅一离任,我连边饷都争取不到,那便意味着我等官员的溃败。”
    柳贺敬了他一杯酒:“大司马的确不容易。”
    吴兑并非为自己一人争,而是为张居正所提携的边镇官员在争。
    在这一点上,他是决计不能输的。
    但以他一人之力抗衡内阁十分艰难,加上柳贺则不同,无论如何,柳贺与王锡爵算是铁杆,只要张四维做不到大权独揽,在票拟一事上,柳贺总能动摇到他。
    无论如何,此次廷议结果已经票拟呈给天子,吴兑已付出了足够的艰辛。
    他又道:“柳阁老你提到的那位赵士桢,我已将其请进了兵部,此子果真大才。”
    吴兑毕竟是任过边臣的,他与俺答之妻三娘子关系不错——三娘子就是那位看中了文官帅哥小蔡就带回去睡的奇女子,长期在边关,吴兑见过赵士桢发明的火器后,便立刻明白其威猛之处。
    《育言报》也常常刊载弗朗机、泰西等地火炮之威,虽吴兑不知其消息源于何处,但既是《育言报》登载,其中也有几分可信之理。
    除此之外,《育言报》上也登载了朝鲜、倭国的近况,令人看了大开眼界——吴兑此前也曾怀疑过《育言报》所登内容不实,然而某回朝鲜使者进京,见了《育言报》所载之事,便大呼小叫称《育言报》败坏其王室声名,他们国王委屈云云。
    大明官民原本对《育言报》上的内容只是将信将疑,见了使者这般,如何不知《育言报》所言皆是事实?
    因而《育言报》各版中,除了论辩外,其讲述海外风情的内容也格外受读书人欢迎,《育言报》几乎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完成了对大明百姓的科普。
    自利玛窦进入广东以来,《育言报》想尽办法与利玛窦联系上,开辟了《育言报》的海外专栏,版面越做越大,百姓们自其上知晓了海外的大航海时代,也知晓了各国的怪异风俗。
    就算天子也对其颇感兴趣。
    当然,已有大臣猜到了柳贺在其上详细介绍海外风俗的目的——隆庆之后关闭的开海之路,柳贺恐怕是想将其再度开启。
    第255章 开海之论
    吴兑的提议经由内阁票拟,最终交至天子手中,天子只批了两个字——准拟,但花钱的是天子也十分看重,便又将四位阁臣与吴兑叫去,听几人详说边饷之事。
    无论如何,柳贺入阁的第一战算是大获全胜。
    不过边饷发与不发还未涉及到张四维的核心利益,只是叫他权势受损罢了,张四维也并非承受不起。
    但柳贺这一出,倒令官员们见识到了他的本事。
    无论在永宁公主一事上出力,还是力主天子任下王恭妃,柳贺永远做的比说的多。
    因而,在阁臣眼中,在六部部堂眼中,柳贺不够沉稳严肃,反而有股难言的锐气,但在年轻官员看来,这便是如今的官场所需要的。
    大明官场积重难返,极需的便是柳贺这般敢为天下先的官员——自柳贺连中三元那日起,他便受到天下读书人景仰,而之后,他并未辜负天下读书人与百姓的期待,一步步走得极为有力。
    满朝诸公不敢为之事,他敢为,文武官员不敢问之人,他敢问。
    张四维觉得,这也是柳贺真正的威胁所在。
    ……
    自《育言报》扩版之后,读书人与官员们热议的话题俨然变成了海禁该不该开,原本没有《育言报》的宣传,读书人并不知海外情形如何,只觉得他们是群茹毛饮血的野蛮人,可经《育言报》一刊登,他们才知,原来天下并非如此。
    但也因《育言报》的影响,柳贺之心也路人皆知了。
    这一年十月初,大文豪王世贞便在《育言报》上刊文,称自隆庆开海至今已有数年,开海之效尚未知,便因张居正柄政而中断,而今天子既亲政,当思开海通商,以令民得其惠。
    王世贞这文一发,远在福建的李贽便发文声援于他,之后民间亦有许多支持开海的声音。
    李贽称,如今士风凋敝,百姓埋首于田却不得温饱,漕运亦是贪腐成风,漕粮所获进国库者,不过十之三四。
    百姓既逐渐知晓海外如何,我大明也当兴船运,开海禁,以使各地贸易通畅,令大明之货物自海外获得许多利润。
    然而,支持开海的声音多出自民间,王世贞这会儿正因为得罪张居正而被罢归故里,李贽更是全大明朝公认的疯疯癫癫,在官方层面上,大多数官员都是不支持开海的。
    尤其是张四维。
    张四维本身是山西大商出身,江南的盐运与漕运就有张家在支撑,海禁一开,受影响最大的必定是河漕。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并非夸张,漕运一旦衰败,导致的后果阁臣们必然承受不起,别的不说,若非大明朝廷非得革了驿站,李自成还老老实实地在陕西当着他的驿卒,漕工们闹起来,地方官员抵挡不住,京中必然要有官员担责。
    一部分官员心忧的是漕工闹事,另一部分官员自身便是河漕的后台,利益与河漕牵在一处,自然更不愿意河漕被海漕替代。
    因而王世贞这开海的提议一出,便又有官员在《育言报》上撰文,称开海劳民伤财,所获极微,且大明财税征收模式已经固定,若贸然将开海纳入其中,恐怕引起时局不稳。
    更有官员称,开海是祸国殃民之举。
    “张江陵反对开海,柳丹徒是他的门生,为何非行开海之事?”
    “隆庆开关后,海船淹没便有数次,许多百姓因此丢了性命,可柳丹徒尤不死心,不知他此举究竟为了什么?”
    “莫非是柳丹徒在扬州时,河漕衙门的行事令他不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