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寒门之士[科举] 第154节
    他老人家实在太难讨好了,柳贺只想问,这世间哪里有发自真心的马屁?
    拍马屁显然是一门技术,很抱歉,他暂时还没有修炼到家。
    张居正又留了柳贺片刻,问他削藩有关的事宜,除此之外,一条鞭法施行中也出现了种种问题,此事虽与柳贺不相干,张居正却仍是拿来考问柳贺。
    柳贺把心中所想照实答了。
    “唐元卿与你相交莫逆,我有意令他为礼科给事中,你看如何?”
    张居正忽然这般发问,柳贺怔住,过了许久才道:“元卿兄为人正派又有实学,应当能担此任。”
    只是唐鹤征自考中进士以来都在清贵衙门,他于官场也不十分热衷,贸然将之转至言道,柳贺也不知他究竟能不能适应。
    张居正道:“京中的有识之士,你也应当多多与之交集才对。”
    柳贺才名自他连中三元那日已是彰显,之后在扬州任上,他治水护民,肃贪济困,扬州百姓至今感念他的恩德。
    柳贺的官声倒是不必忧心,他最欠缺之处便是在官场上的人脉,官场的交情皆是自利字而起,柳贺如今还拿不出能和人交换的本钱。
    此前张居正并未与柳贺提过这些,今日又是说唐鹤征,又是提醒柳贺广结善缘,柳贺不由道:“恩师对弟子的心意,弟子心中是知晓的。”
    张居正如今的名声真的算不上好,天子已成人,他却久久不肯归政,朝中官员碍于他的威势不敢直言,心中却也是有不满的。
    但对柳贺这个门生,他当真是仁至义尽。
    第202章 杂事
    天子圣寿一过,隶属于礼部的事务就少了许多,朝鲜使臣归了国,但柳贺名扬外邦之事依然在京中流传开来。
    天子追赠孙夫子官职一事更是引得天下读书人称赞,馆师蒙师等皆称,弟子当如柳三元也。
    “师娘此刻想必很欣慰。”纪娘子道,“你爹若是知晓,想必也会安心。”
    柳信去得早,他病得厉害时还惦记着纪娘子和柳贺,怕他们被人欺负,又怪自己太纵容柳义,留了一个烂摊子给纪娘子母子俩。
    不过过去种种都已化为烟尘,纪娘子也非沉浸过去不肯抽身之人,只是偶尔感慨两句罢了。
    ……
    镇江府。
    长江缓缓流着,和柳贺年少时并无什么变化,西津渡口漕船商船仍旧热闹,自吴桂芳治淮后,大运河更为通畅,南北的商人皆乘船到各地进行商贸往来。
    府衙前那条大街上,一匹快马突至,镇江知府随后从衙中走出:“随本官去清风桥宣旨。”
    提起清风桥,镇江府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清风桥出了两位解元和两位宗伯,如今正是镇江府文运最昌盛之处。
    两位解元和两位宗伯说的正是靳贵和柳贺,论科第,二人都是一甲,连中三元的柳贺显然更胜一筹,而在官场上,靳贵和柳贺都任过礼部侍郎,靳贵最后以武英殿大学士身份致仕,而柳贺,自隆庆五年中进士以来,短短八年便晋为礼部右侍郎,焉能说他没有入阁的一日?
    见知府大人要去清风桥宣旨,镇江百姓议论纷纷:“这是柳三元又得了功劳吗?”
    镇江府在朝官员中,以柳贺官位最大,也因此,清风桥柳宅虽不壮观,镇江府官及丹徒县官上任时,却总要去柳家拜会。
    “我记得,柳家老夫人似是进了京了,知府大人又去做甚?”
    柳贺中进士为官后,镇江百姓皆知,他娘一个寡妇辛辛苦苦供他读书,母子俩先在府里赁了座宅子,之后才买下这清风桥的柳宅。
    柳贺的例子就在眼前,镇江百姓无论富贵贫穷,都激励自家儿孙要读书上进,日后便是不能如柳贺般当大官,能撑起家业也是不错。
    清风桥与柳贺中举之后的模样也是不同了,柳宅门匾写着“解元第”字样,清风桥前,一座“状元坊”高高伫立着,其上书着“隆庆元年丁卯科应天乡试解元”、“隆庆五年辛未科会试会元”和“隆庆五年辛未科殿试一甲状元”三行字。
    镇江府及丹徒县为表彰文教,将清风桥附近翻修一新,路面重铺了,商人在此处开书肆、茶楼,每半月间,读书人在此售卖字画,因而渐渐地,清风桥反倒比府学、县学所在地更为热闹。
    可惜自柳贺中了状元后,镇江府便少有士子如他一般科名位居前列了。
    过了一会,镇江百姓的疑惑得到了解答——因那篇《祭师文》,柳贺蒙师之名竟为朝鲜臣民所知,孙夫子生前是秀才,死后竟被天子封了官!
    “天子对柳三元当真恩重。”
    “柳三元还在镇江时常买我家的烧饼,这位客官要不要尝一尝?”
    “能有柳三元这般出众的学生,孙夫子这一生是值了。”
    柳贺读书时勤恳上进,为镇江一府百姓争了光,当官以后官声又是极佳,镇江府与扬州府接壤,扬州府百姓夸起柳贺的时候,镇江百姓也是与有荣焉。
    人群之中,楚举人楚贤静看着这一幕,心中五味杂陈。
    事情已过去多年,他仍是十分不平,虽心中清楚柳贺已并不在意他,可他本身就是重富贵之人,眼睁睁看着富贵从自己手中溜走,他又如何能甘心?
    他看不上的柳贺官至右宗伯,孙夫子、柳信都追了官,纪娘子也有了诰
    命,当初听说柳贺得罪了首辅时,他心中还暗暗有些高兴。
    谁知得罪首辅后,柳贺这官竟升得更快了!
    真是一步错步步错,他懊悔也是无用。
    ……
    孙夫子追赠的官虽只是散阶,但因是天子刚赐的,因而免丁役的待遇也能享受,除了封官外,孙夫子的家人也获赠天子赏银。
    有这一封圣旨在,师娘更无需为日后担忧了,原本柳贺就决定护她一生安稳,天子的圣旨就是加了一分保险。
    镇江府百姓自然议论纷纷,府、县学的教授训导们对生员们更为严厉,士子们则一边抱怨,一边期盼自己日后能如柳贺一般。
    在朝掌握大权、恩荫家人,在外有文名流传、人人敬佩,加之柳贺又并非旁人,有关他的传闻镇江府不少人都知晓,仿佛只要他们稍刻苦一些,就能触及到柳贺。
    生子当如柳泽远一句,在镇江府早已传遍了。
    ……
    天子圣寿的后一月,他不忍张居正与母亲分离,便命人将张母自荆州接来京,赐张母宝石珍珠蟒衣等,恩遇可谓到了极致,张居正特意上疏谢天子恩典。
    观天子今日,恐怕无人能想到,日后张家会是那般惨烈的场景。
    朝鲜使臣返回后,因柳贺提议,四夷馆便增加了对熟知朝鲜语和倭国语官吏的训练,四夷馆原先隶属于翰林院,现在则属太常寺管辖。
    四夷馆中,会朝鲜语及倭国语的官吏其实并不多,张居正一下令,四夷馆自然立刻行动起来。
    柳贺也默默去蹭了几堂课。
    他往四夷馆中一坐下,授课的先生战战兢兢,不知他礼部右侍郎做什么来了。
    但见柳贺课听得认真,神态与其他官吏并无不同,先生也就由他去了。
    柳贺无非是未雨绸缪,近日礼部没什么事,他当值完经筵便过来了,来之前,他特意向天子禀报过此事。
    天子笑道:“待柳先生学了他们的话,也说来给朕听听。”
    柳贺记忆力一直不错,何况朝鲜语和倭语学起来还不如汉语复杂,他当初可是在四书五经的磨练下成长起来的,区区两门外语自然算不上什么。
    学语言的同时,柳贺又和四夷馆招呼了一声,请他们将手中有的朝鲜语、倭国语的文书暂借给自己。
    柳贺听听课,再看一看文书,并未耗费太久就将两国语言学得差不多了,这并非什么紧急事,忙碌之余还能调节一下生活。柳贺也是乐在其中。
    到了月底,唐鹤征的新职务下来了——礼科都给事中,这一职位的主要职责就是监督礼部,可不少人都知道,唐鹤征与柳贺关系亲近,两人既是同年又是同乡。
    唐鹤征任礼科都给事中的意义不言自明。
    这礼科都给事中的任命是何人下的?自然是张居正。
    唐鹤征虽为张居正门生,张居正却并不推崇其父唐顺之,唐鹤征中进士后,进的衙门也是礼部、尚宝司、太常寺这种清贵衙门。
    自闲职跃至言道,莫非是张居正忽然发现了唐鹤征能言善辩?
    显然不是。
    有心之人立刻能够察觉,这其中或许有柳贺的作用在。
    “张相对这柳泽远实在太过偏袒,连礼科的官位都给拿下了。”
    京中一处酒楼中,推杯换盏之后,许国提起此事便牢骚满腹。
    他是嘉靖四十四年的进士,在官场上却还要屈居柳贺之下,原以为柳贺去了扬州,翰林院诸事就和他无关了,谁知柳贺不仅杀了回来,现在还在礼部右侍郎的位子上坐得稳稳的。
    《宗藩条例》推出以前,柳贺的官位还不够稳,朝中许多官员都怀疑他当不好这礼部右侍郎,可削藩至今日,加之设宴待朝鲜使臣,柳
    贺事事做得完美,这下没人能将他从右宗伯之位挤下去了。
    “我听闻,柳泽远似是找上户部与工部,想插手农事与水利。”沈一贯在许国耳边低声道,“大司徒与大司空确有不满。”
    “大司徒与大司空皆是张相的人。”许国道。
    沈一贯微微一笑:“但这两人都不是他柳泽远的人。”
    许国沉吟半晌:“工科和户科也不必给他柳泽远面子。”
    以两人的本事,自是劝不动张学颜与曾省吾,然而为官之人最忌讳旁人对自己指手画脚,他们只要稍想办法,给柳贺找些麻烦就足够了。
    许国倒是还好,他的不满还会表露一二,毕竟他科第比柳贺高了足足两科,之后无论任何职都落后柳贺一步。
    在官场上,落后一步或许就要用数年来弥补。
    君不见申时行与王锡爵乃是同年,王锡爵才干并不逊于申时行,然而申时行如今是内阁辅臣,王锡爵还在争少司寇之位。
    沈一贯的不满却不会表露在明面上,他行事甚是圆滑,不动声色间就能将事情给办了,因而在翰林院中,他起步虽逊色于王家屏、于慎行两位同年,如今也是奋起直追,颇受内阁及掌院学士的器重。
    柳贺自然不知道此时有人惦记着自己。
    他之前和张居正谈了朝鲜和倭寇之事,但那只是浅谈,具体细节张居正要求他详尽列出。
    柳贺想,恐怕张居正自戚继光那里问到了答案。
    戚继光毕竟有和倭寇战斗的丰富经验,倭寇之狡诈,他比朝中的文臣清楚太多。
    张居正这才觉得柳贺所言并非虚妄,柳贺语气中如此笃定,然大明对倭国、对朝鲜的内部形势了解都不足。
    兵暂时是不能动的,但正如柳贺所说,加强探查倒也并无不可。
    张居正便将此事托付给了戚继光。
    四夷馆那边,学习朝鲜语的官吏则以出访的形式前往朝鲜。
    此事进行得很是小心,若是被两国知晓,探查的意义也就没有了。
    第203章 查实
    一转眼,万历六年就到了十月,这一月中,马自强从病危至病故,天子赠他为太子太保,并荫其一子为中书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