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寒门之士[科举] 第62节
    柳贺:“……”
    缺钱,很缺,不管在什么朝代都缺。
    和历朝历代一样,京城居大不易,像柳贺这样会试上榜的,殿试过了之后便是进士了,毕竟殿试只排名不黜落,堪称大明王朝对士子最为友好的考试,然而在通过殿试之前,士子进京赶考的路费、住宿费,到京之后与同榜士子郊游的花费……对家境清寒的士子来说,开支可谓不小。
    何况中了进士不代表就能大富大贵了,若是外放到地方,至少是个百里侯,这儿刮刮那儿刮刮,自己的钱包是填满了,老百姓的日子想过下去就不容易了。若是在京当了京官,要么在翰林院当清贵的翰林,要么在六部当个主事之类,靠薪水弥补科试中的花销还是有些难度的。
    大明朝还有进士观政制度,也就是说,新科进士进士及第之后并不立刻授官,而是先到六部九卿衙门实习政事,表现出众的就能留在京中,若是既无后台科第甲次又不高,那只能备上马慢悠悠地离开京城。
    因而就滋生了一批暂时缓解新科进士经济压力的商人,他们想办法抱上某位进士的大腿,就急救难,日后对方功成名就了便是回报之时。
    柳贺自身虽然不富,但很遗憾,他有一位有钱的娘子。
    自成婚后,柳贺并未花过岳父家一分钱银子,他开销一向小,平日也只闷头在家读书,并没有特别烧钱的喜好。
    但与杨家的结亲的确让柳贺多了一份底气,有岳父在,他在金钱上就可以不那么急迫。
    从某种程度上说,柳贺也是大明凤凰男一枚了。
    柳贺原以为,想“白送”钱这种行为已经足够夸张了,竟还有人来问柳贺是否婚配,柳贺回答已娶妻之后,对方丝毫不意外,又说何方有位美娇娘,若是会元郎愿意,可领回家去等等。
    柳贺请他滚。
    应天乡试时柳贺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人情的冷暖,然而会试比之乡试有过之而无不及,前来拜访柳贺的人几乎要将镇江会馆的门踏破。
    柳贺的老乡曹慎也在这时向通过会试的柳贺、荆光裕及杨维新发来了贺贴,邀他们上门一叙。
    ……
    柳贺这一晚忙个不停,约莫到了凌晨才合眼,第二日醒来时,他眼中已布满了血丝,好在中会试的兴奋之情盖过了困意,柳贺精神还算不错。
    放榜后第二日,
    一榜的四百贡士便要前去拜会座师与房师。
    何为座师?即会试的主考官。
    主考官在会试中取了某位士子,士子自然要尊其为师,放眼整个大明一朝,座师的受敬仰程度要超过蒙师、馆师,在部分士子心目中,座师的地位甚至要高于业师。
    最重要的理由当然是业师官大。
    会试主考通常由阁臣担任,权高势大,纵然主考自身对某位士子毫无印象,但士子外放时却常常要扯扯座师的虎皮拉大旗。
    大明朝的官僚体系也与这种座师门生关系息息相关,门生不可以违逆座主,否则将为士林所不耻。
    乌程董份为官时攀附严嵩,归乡后为祸乡里数年,名声可谓极坏,但其去世后,墓志铭却由申时行、王锡爵与朱国祯三人所写,这三人都在万历年间任内阁首辅,权势可谓赫赫,但董份在嘉靖四十一年会试中担任副主考,当时的主考是青词宰相袁炜,申时行与王锡爵皆是嘉靖四十一年参加的会试,董份便是他们的座师之一。
    隆庆辛未年的这科会试,众士子的座师便是张居正与吕调阳。
    柳贺与荆光裕、杨维新等镇江士子一道,到会馆门前时又遇上了苏州府的士子,两地士子在乡试中当然是竞争关系,到了京城,两府士子却是同仇敌忾一致对外,不能叫人将南直隶的士子小瞧了。
    南直既是两直之一,地位不同寻常,科考实力又一贯出众,因而在科考一事上,南直鄙视北直,地位上则俯瞰其他布政司,始终处在优势位置。
    “泽远兄,我远远就看见了你。”
    “你们也是去拜会座主的吗?”唐鹤征问道。
    “元卿兄,子道兄。”柳贺与唐鹤征及吴中行分别致意。
    南直隶各府的会馆相距都不远,京中没有专门的南直会馆,各府州县因地貌、方言、历史渊源等不同,基本都是各府州一家会馆,吴中行与唐顺之正约着一同拜访座主去,就见柳贺一行人自门外走过。
    吴中行也是武进县的进士,此次会试取了第十五名,他与唐顺之一样出生官宦世家,父兄都是进士,吴中行中举也早,性子与唐顺之想象,豪爽之余又有些急躁,因而他在家修身养性了几年才赴会试,他在乡试中的名次在百名之后,会试中却位居前二十之列。
    众人互相见了礼,苏州府作为南直科举大府,此次会试得中的士子依旧有数位。
    士子们若是单独去见座主,心情上总有些紧张,一群人约着同去,一边闲谈一边享受这京城风光,才是会试上榜的意义所在。
    眼下众人仍未参加殿试,还不知自己科第甲次如何,但不管如何,一个进士已经跑不掉了,新科贡士们志得意满,似是已经得见自身为官时的风光了。
    ……
    到了吏部衙门,众人却差点吃了个闭门羹,因为张居正事务繁忙,抽不出时间与这群新贡士们会面,众人一直等到晌午,肚子都饿得咕咕直叫了,才在吏部衙门见了主考张居正与副主考吕调阳。
    张居正周身有一股凛然之气在,吕调阳看相貌却是个老好人,收了众士子的拜帖后,他笑道:“会元郎是哪位?”
    柳贺自众士子中走出,向张居正、吕调阳分别行了弟子礼,吕调阳观察了他片刻,道:“果然是一表人才。”
    “你的文章张阁老一眼便看中了,因而在五经魁中,他点了你为第一。”
    张居正并未发话,只是在一旁抿着茶,尽管如此,他的威势却依旧胜过吕调阳,叫人战战兢兢不敢出声。
    普通官员见了张居正尚且感到畏惧,何况是这些连官场还未踏入的新丁呢?
    “本官只是秉公取材罢了,并无其他私心。”等吕调阳将场面文章说完后,张居正才轻声道,“你等既中了会试,当思
    为官做人之道,须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切记戒骄戒躁,如此才不辜负了朝廷的一番栽培之意。”
    张居正一番话说得严肃,众士子却听出了其中的勉励之意,躬身领教后方才退去。
    待众人离去后,吕调阳又看向张居正:“大冢宰觉得几位贡生如何,其中可有值得栽培之人?”
    张居正道:“眼下谈此却是为时过早。”
    “下官是觉得,其中若有得力的,不妨先在吏部任主事一职。”
    张居正严肃的脸上终于有了一分笑意:“和卿,若你非将那会元郎拉到吏部来,会元郎心中可要记恨喽。”
    对于新科进士来说,吏部其实是个好去处,文选司和考功司的主事职位不高,却掌管着外放官员的晋升与考核,尤其到了京察之年,便是外放的三品大员也要对吏部主事客客气气,这就是京官对外官的优势所在。
    但这只是对普通进士来说。
    按历科殿试的排名,会元最低也是二甲前五,如嘉靖四十一年殿试,会元王锡爵是榜眼,嘉靖四十四年殿试,会元陈栋是探花,而即便是一甲名次与会试相差极大的隆庆二年殿试,会元田一儁文章不得隆庆帝喜欢,但他也取了二甲第三,以上这几人都授了翰林院编修之职。
    若有翰林可做,谁稀罕吏部主事之职?
    除了穷一些,翰林在大明官场可谓无敌,上可入内阁,而下——不受京察掣肘,不必成日担惊受怕。
    因而吕调阳这句只是说笑罢了,但除了翰林院之外,对新科进士们来说,六部可谓是极好的去处,六部之中,吏部铨掌天下官员晋升与考核,更是无数官员的梦想之地。
    “大冢宰觉得新科会元郎如何?”吕调阳道,“此子应对只是平平,文章倒是写得才华横溢。”
    第84章 好友
    张居正却道:“观其文可以见其人,会元郎胸中有沟壑。”
    他之所以将柳贺点为会员,除了柳贺文章质朴无浮辞外,也有他五篇策问写得极好的缘故。因科举重头场,士子们只知钻研四书五经,头场七篇文章通常写得文采斐然,然而后面的策问便显出其实际见识的不足。
    策问看的是考生应对政事的能力,考的是真本事,便是文章再花团锦簇,内里的缺失还是能被一眼看出。
    而柳贺的策问虽淳实,某些字句却让张居正有一针见血之感,仿佛平平之中蕴含着锦绣一般。
    正如柳贺给他的印象。
    在一众士子中,柳贺并不显得如何出挑,若非他是会元郎,张居正恐怕都不会第一眼看到他。
    但这般性格倒是很适合官场。
    张居正少时也有些张扬,因而被湖广巡抚顾璘压了一科乡试,直至二十二岁才考中举人,而为官之初,因深感嘉靖朝吏治腐败政废人弛,他也曾上过《论时政疏》,可惜却无人采纳,之后张居正学会了内敛与蛰伏,讨好严嵩父子,才一步步升至今日的官位。
    官场中人若是毫无个性,只适宜当一个教书匠,若是性子过于张扬,又很容易被打压。
    不过张居正对柳贺只是匆匆一观,并未细致观察,眼下他已位极人臣,一个小小的会元郎并不会让他关注太多。
    当然,这一科会试所录的贡士皆是他的门生,对于张居正来说,他若想在朝中有一番作为,门生还是需要培养一二的,毕竟门生不会改换门庭,一切听座师命令。
    从某种程度上说,三年一科的会试正是内阁阁臣培养门生的渠道,尽管会试乃是为国取士,可取中的贡士拜阁老为座师,以门生自称,到底是为国取士呢,还是为某些阁臣的私利取士呢?
    沈鲤所斥责的,正是官场上的这股不正之风。
    ……
    拜会过主考与副主考之后,柳贺又去拜会了自己的房师沈鲤,可惜沈鲤待他却不甚热情,但也叮嘱他好好准备殿试:“若是进了一甲,你我日后便是同僚,有许多机会可以说话。”
    柳贺心中不由对沈鲤敬佩不已,此人果真端方君子。
    柳贺喜欢与性子正直的老师打交道,因他们心正,待人便正,柳贺不求从他们身上享受特殊待遇,却可以享受到平等的待遇。
    ……
    待众士子拜会过主考与房师,会试的考卷也进献给了隆庆皇帝。
    在明朝,进卷乃是传统,不仅是会试卷,便是顺天乡试的乡试卷也要进呈皇帝御览。
    隆庆辛未科的《会试录》就在放榜之后第三日进献,进呈皇帝的《会试录》用黄绫壳一本、红绫壳两本,都用销金黄红包袱包裹,由礼部尚书亲自呈上,除了呈给皇帝的之外,太后、中宫皇后及东宫太子那边也要呈上。
    这一科《会试录》录了二十篇文章,柳贺一人便独占五篇,他四书、五经及诏诰表、策问文章皆入选其中,隆庆翻阅时只觉处处有柳贺之名:“这会元郎的文章,张卿与吕卿似是极喜爱,朕也觉得此人文章质朴可爱。”
    “这会元郎是何地人?”
    与父亲嘉靖不同,隆庆帝的性子颇为随和,对臣下也并不苛刻,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皆为他当裕王时的讲官,即位以后,隆庆对这几位旧臣也极其优容。
    皇帝有问,礼部尚书潘晟自是认真作答:“会元郎乃是镇江府人,他是隆庆元年应天乡试的解元。”
    隆庆又问了数个问题,他问得细,臣属们便答得细,隆庆在一旁连连点头。
    接下来隆庆帝便与大臣们商议起了三月殿试之事。
    按大明朝的惯例,殿试于丑、辰
    、戌、未年会试之次月举行,洪武年规定是三月初一举行,成化以后则逐渐改为三月望日举行,即三月十五举行。
    会试在奉天殿举行,“临轩发策、读卷、题名、发榜、传制,皆天子亲行之”,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嘉靖就是个可以将这套程序省去的皇帝,纵观整个大明历史,有一个鲜明特色,明君寿命都很短,昏君寿命长又特别能折腾,主要代表就是嘉靖与万历。
    当然,所谓“皆天子亲行”也是不可能的,像阅卷、读卷这样的流程必须由大臣协助,隆庆帝此时便在考虑读卷官的人选。
    按一般的惯例,读卷官非执政大臣不得参与,通常来说,阁臣全部参与,九卿通常也会入选,詹事府与翰林学士偶尔也会加入其中。
    被选为读卷官,也是天子信任的表现。
    隆庆帝并不专断,四位阁臣李春芳、高拱、张居正和殷士儋定了之后,接下来便轮到六部尚书,因礼部尚书需担任殿试提调官,吏部尚书张居正为阁臣,兵部尚书郭乾、工部尚书朱衡、户部尚书张守直与刑部尚书刘自强是接下来的四位人选。
    隆庆帝接下来又点了通政司、督察院与大理寺的主官,这是传统,众臣都没有意见。
    而其余人选隆庆帝则请几位阁臣推荐。
    张居正荐举了吕调阳。
    高拱则荐举了张四维。
    张四维是山西平阳人,高拱虽出生于河南新郑,祖籍却在山西,张四维便透过这一层老乡关系与他搭上了线,一步步晋升至吏部左侍郎。
    对两位信臣的推举,隆庆帝当场允了,之后又与诸臣商定了殿试中的一些细节。